浅议培养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理由能力

更新时间:2024-02-08 点赞:11928 浏览:467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将促使语文教学在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上进行深入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源于:论文资料网www.618jyw.com
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探究,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被公认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现实中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在教学过程中,深深感到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呢?

一、及时评价,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敢问。有资料表明,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很弱,而且随着学段的增高还在递减,同时,学生年龄越大,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越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从宏观的方面讲,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满足于让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从微观的方面讲,孩子先天的问题意识没有得到呵护与强化,偶尔碰撞出几许创新的火花,孩子的眼睛曾为之一亮,但由于没有比较稳定的机制对此进行经常性的刺激与保护,久而久之,问题意识也就日渐淡化。特别是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害怕所提的问题过于浅显落俗而遭人讥讽,因而往往顾虑重重,沉默应对。这时需要教师积极引导,营造氛围,及时评价,激发学生提问兴趣。学生的能力有强有弱,一开始有些学生提的问题缺乏深度,甚至偏离课文,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他大胆质疑,经常让学生从提问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指导方法,发现问题

1.关注文本,是发现问题的基础

文本是学生与作者、教师心灵对话的媒介,阅读是对文本的阐释与反应,学生的情感体验、精神熏陶、思想升华、价值观念的形成等都离不开独立地或与教师一起倾听和言说文本。先哲和时贤的思想感情、浩瀚阔大的心灵世界都或隐或显地渗透在形简义丰、体约文博的语言文字当中,学生要对此建构起自己的“意义”,就必须无条件地一头扎进文本。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如今学生的读书情绪过于浮躁,他们对文本的阅读流于蜻蜓点水,甚至不感兴趣。社会的喧嚣与浮躁无疑会在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心灵上投射阴影,毕竟他们属于社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的中学生对卡通画、对快餐文化的爱好远远胜过文学名著——不读诗歌,不读小说,不深入文本,不咀嚼语言,不感受作者倾注的感情,不透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怎么会产生问题?怎么能进行有深度的质疑呢?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文本的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发现问题必须建立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之上。

2.感悟疑点,是发现问题的关键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疑点的感悟历来显得十分苍白,大家习惯了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和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解读。在阅读文本中,往往一次疑点的感悟便能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认知视野,激活师生的思维,那么日积月累,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成功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当巧妙而精要的设计一些疑点,并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疑点,感悟文本的疑点,大到可以是文章的主旨,全文构思,表现手法;小的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3.创设情境,是发现问题的内在动力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三、分类筛选,整合问题

课堂上允许学生提任何问题,但课堂上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把握问题的“度”。学生什么问题都可以问,但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简单的问题当堂解决,与课文或者这堂课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可以放到课下解决,有利于课堂内容的问题也需筛选甄别,从而有意识地提高问题的深度。因为学生一旦动起来了,就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一堂课甚至几堂课都解决不了。有时学生的疑问虽然发问的角度不同,但是同属于一种,为了避免课堂上重复发问,必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究文本的切入点。

四、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学生自己的学习、思考、活动、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状态,教师必须给学生最充足的时空。说是“给”,实际上是“还”。因为课堂的时空主体无疑是学生的。没有时空的保证,主体的任何活动都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教师可让学生静思或搜寻资料,同桌间的切磋交流、学习小组内围绕困难问题的探讨争论等。如教学《神奇的极光》,就让学生根据所呈现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师生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组长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鼓励各成员积极参与。梳理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重点讨论,达成共识。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记录员整理好,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各组将讨论的过程及解决的问题派代表向全班作交流,组间再质疑。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或解决的方法,或学习效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时,通过组间竞赛展开。老师密切关注课堂,并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学生大多在学习讨论过程中解决了自己的疑问,并在师生的点评总结后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