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践行新课改语文如何践行生本理念和有效教学期刊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7198 浏览:2134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广西是在2012年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在全国也是推行比较迟的一个省区。以往的语文课“满堂灌”是常态,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功利心态上,生怕学生听不懂、记不住、吃不透,而后在相关的测试或者联考中成绩欠佳,招致批评。当然也有“满堂问”的,教师一问到底,学生被动回答,这多半是在上公开课时采用最多的方式,课堂上师生互答,热热闹闹,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获得多少知识不得而知。
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下要求:准确把握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结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同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自觉转变角色,提高教学水平。可新课改推行将近一年了,作为一位一线语文教师,我发现新课改只是改了课本,改了要求,教法上却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回归到旧的套路,究其原因,是没有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借鉴和推广。
前些时候,偶然看到郭思乐教授倡导的生本教学理念及源于西方20世纪上半叶的有效教学理念,觉得这两种教学理念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核心是一致的,可以对新课改有所借鉴。
首先来谈谈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倡导的生本理念。以往的教学规范曾这么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为主线。但真正践行的教师却不多,因为许多教师已经十分熟悉固有的教育体系了,源于:论文致谢怎么写www.618jyw.com
大家都在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指挥棒指向哪里,我们就走向哪里。殊不知,教育走向了死胡同。学生没有主动思维,只有被动接受,这与教育的本质完全背离。可以这么说,我们原来的体系基本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生本教学理念倡导的则是“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再来谈谈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
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不管是生本教学还是有效教学,它们同一的地方都是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活动,重要核心都是关注学生的需求。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助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改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
有了相应的教育理念作支撑,可具体到课堂我们又该如何操作?我认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降低知识要求起点

也就是设计教学活动要简单一些,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全体学生都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教师的设计简单明了,学生的活动就更容易开展,从而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更大的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做”的机会,也让更多的学生有能力“多做”。在教学实践中,降低起点其实是营造一种近乎没有教师干预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思考、自由发挥,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如在教学《边城》时,我布置的课前预习是:翠翠到底喜欢谁?翠翠为什么梦里会飞到山顶上去采摘虎耳草?现在的学生对情爱不会陌生,他们会有不同的理解,交流起来自然没有障碍。当然,还应当把握一个原则,即所选择的切入点、所设置的问题,都必须是适合学生的,是他们感兴趣的,也是他们容易完成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自己精心设计出来的、认为尽善尽美的内容,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甚至学生无法完成。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思考:自己的设计是否真的尊重学生?是否真的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只有不断反思,教与学才会有所进步。

2.注意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中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究、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新课改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很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个体进行前置性小研究(有目地的预习)后,在小组里畅所欲言,交流各自的思想,分享自己的发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交织,小组学习的理想状态莫过于此,同样也凸显新课改“人文”的特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有目的地编排小组,在编排小组时考虑学生的性格、学习能力、是否合得来等多种因素。这样的安排让小组成为一个独立运作的小团队,好的学生有发展,弱的学生有进步。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每个学生都会有一种自我表现的,特别是学困生,在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中,其他同学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会让他产生明显的成就感,表达愿望会更强烈,这时只要给他一个平台,给予适当的激励,可能会使其对下一步的学习产生更强烈的渴望,从而走向学习的良性循环。一定要避免习惯性地提问学优生,而对学困生视而不见,那样只会培养课堂上的“贵族”,产生更多课堂的“贫民”。小组间可以互相竞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琵琶行》时提到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弟走从军阿姨死”中的“弟”具体是指谁?这个问题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有的小组说是弟弟,理由很充分;有的小组说是姐妹,也同样有根有据。其实就在这样的争论中,学生的思维和鉴赏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师会发现上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因为课堂里充满了学生思想碰撞的火花,满溢着学生智慧的美丽,还有许多意料之外的惊喜。

3.重视对学生的评价与激励

正确的评价起到导向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为增强学生的合作动力和提高兴趣,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当小组在台上进行交流时,与台下进行互动,请台下的学生来点评,“你说得很正确”、“你们组的方法很好”等,侧重于肯定、欣赏别人的优点,进行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在课堂中,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会给学生传递一定的信息,或是赞赏,或是批评,或是认可,或是否定。纯粹凭借语言作为评价的方式肯定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要求,要能够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当然评价要注意“度”。有一些教师喜欢在学生答对问题后有规律地进行鼓掌,我个人认为鼓掌是发自内心的,一味地追求激励的方式大可不必,它反而失去了鼓掌的价值和意义,削弱了激励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下去学生也许会迷失了自我。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其实是很个性化的东西,也注定是一种不断留下遗憾的艺术。教学模式难以固化,简而概之,有效就好。真心希望新的教学理念能放飞学生,解放教师。
(责任编辑陈剑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