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作文新课改背景下作文训练中教师“导向”作用小结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7905 浏览:24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有人说,学生作文的差距是从清晨睁开眼睛的时候开始的。笔者觉得这句话不无道理。学生懂得观察生活并能思考生活,是作文提优的关键之一;而教师发挥有效、高效的“导向”作用,更能助推学生快速成功的走向文学之路。如果说,学生原始的素材积累像鲜牛奶,那么教师的导向就是把鲜牛奶发酵成更有营养价值的酸牛奶。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引:

一、美文熏陶,激发出学生创作的源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归根结蒂是需要。需要是学生发展的第一源动力。在学生接触文字创作并逐步提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美文熏陶,激发出学生创作的源动力。

(一)学生美文互相切磋激发创作兴趣

好胜心是天生的。生与生之间的习作交流,让同龄人之间的思维得到呈现,智慧得到碰撞。每次习作之后,即使一些片段、语句的展示,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从而累积写作的兴趣。因此,利用好《文学社刊》,《作文贴吧》等平台,能够激发创作兴趣,发挥学生的作文潜能。

(二)教师美文消除学生畏难心理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名家名作总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而教师下水作文就亲切自然贴近学生。实优秀论文查重www.618jyw.com
践证明,跟学生同题作文,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用教师的范作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当然,教师的下水作文可以是完整的,也可以是片段式的,还可就某个同学作文内容做些示范性的修改。

(三)名家美文提升语言品悟能力

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和作家做面对面的心灵交流,灵魂也能得到洗礼。很多功成名就的作家,探究其文学之路,大多是从接触文学作品开始的。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写到:蔡老师课上朗读诗歌,“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于漪在《往事依依》一文中说道:“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
总之,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接触各个层次的美文,在学生的作文心理需求上起催化作用。这样,我们改变了传统“赶鸭子上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饥饿觅食”,书写出新课改作文教学的新篇章。

二、方法指导,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不要让孩子的作文输在起跑线上。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三年级开始,真正有了文字表达的要求。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观察意识,把基础年级作文教学落到实处,学生的作文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一)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的绚丽多姿

书本是学生获取对外界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辽阔的大地是我们的教室,花虫鱼鸟是我们的教材。五月,栀子花开,师生沐浴温暖的阳光,在校园里细细地看清楚花的色泽、清晰地感受到花的味道。教师适时的示范和引领,增强学生观察的意识,让他们多了一个心眼去感受世界。

(二)走出校园,了解社会的丰富多彩

正如作家需要深入社会采风一样,我们何尝不让学生接触社会呢?人是有个性的,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不同性别都有不同的语言、动作、思维习惯,只有让学生真实去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作文才会变得无比生动起来。“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作文教学的广阔天地不仅仅是讲台上的那些“授业”,更是融入生活的真实体验。增加阅历,知人论世,作文才能走出“干巴巴”的困境。

(三)走出框架,领悟生活的别样启迪

作文是有灵魂的小生命,源于作者对生活的领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确能够开拓思维,明白很多生命的真谛。要想有所创新,必须走出优秀作文的框架,用自己的心去领悟。作文也是有个性的小生命,雷同之作等于写作。教师要努力倡导学生有自己的独特体验,而不是囿于某某作文。
作文源自实践,从生活中找“米”,教师带着学生用新奇的眼睛去观察,用独特的心灵去领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必能找到一条通向成功的作文之路。

三、评析交流,提升学生作文的创造力

老话说得好,“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写作也是一项厚积薄发的思维过程。原始的生活积累在酝酿之后被搬到了纸上,倘若使作文更上档次,后期修改还是必不可少的。有经验的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文章不厌千回改,佳作常自此中来。”一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写完《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一)改变标准,在习作评判中增加自我修

在多数学生看来,写作只是学习的任务之一,文章写完了,修改好像是老师的专利。这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给学生的一种错觉。“作前指导——习作批改——改后讲评”是作文教学的三部曲。学生常常想:“反正有老师改,我还改它干什么呢?”而老师呢,面对一大叠作文本,面对一堆没有多少美感的文字,修改也是任务式的,潦潦草草完成修改和评分。学生缺少修改文章的历练,教师又难以给他们评改的示范,这正是当下中小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作文评判的分值由60%的写作分、30%的自我修和10%的书写分构成。如果要求学生学完作文后,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修改,保留修改痕迹,这样教师对学生的修改过程一目了然。持之以恒,学生自然而然形成了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一作三批,给学生修改作文的示范

“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成形”。和学生一起修改作文,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给学生一个示范。即使语文教师的工作量再多,也不能淡化了它。面批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一篇作文要经历三次修改。初批,即对文章的字词句有明显的疏漏处进行整改,教师适当的时候可以表现一下自己遣词造句的功夫,给学生示范。同时,对素材、语言表达等方面提出精加工修改建议。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回去对作文进行修改。再批,学生修改后重新誊写(有条件的可以打印成电子文稿),教师再次过目,有时可以让学生当面朗读,对语言结构立意等方面再次提出修改意见。三批,师生约定待文章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去修改,这种经历了“自然冷却”的文章,随着学生学识和知识的加深、增广,他们自己往往就能发现许多不妥之处,此时修改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生生互改,注入作文修改的活力

叶圣陶老先生说:“写成之后,自己看,优点何在,毛病何在。眼光渐高,笔下渐熟,定会写出好东西。”看别人的作文,同样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品鉴能力。每一个学生知道,自己的习作要在班内交流评改,他们会在交流之前对自己的文章作反复的修改。这样的心理暗示,可以提高学生写作和修改的认真态度,无形中起到促进作用。学生们也非常乐意看同龄人写的东西,作文评改课上气氛往往十分热烈。教师巡回指导,同时也收集信息,把学生修改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拿出来全班讲解,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课后,如评选出一两个“伯乐奖”,还能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面对新课改背景下对作文教学质量的新要求,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传统作文教学的优势,还要积极转变观念,在作文教学之路上深入探索,锐意创新,引领学生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
(袁正辉江苏省海门市三厂镇初级中学22612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