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全人设定多元智能教学目标推动全人教育实现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6142 浏览:172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全人教育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多元智能取向的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以生为本,重视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因此,科学设定多元智能取向的教学目标,并以目标为导向实施教育,有助于实现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多元智能;教学目标;设定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这八种智能且有着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造成人与人差异正是人们智能中相关的强项与弱项的差异。要使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成功的应用,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应是多元的。若让教学目标只关注学生语言与逻辑——数学智能,拥有这两种智能较弱的学生就会遭到教学上的轻视或被称作差生,从而影响其完整人格的形成,最终与实现个人心智与体魄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全人教育背道而驰。因此,从多元智能理论取向的教育目标入手,并以该目标为导向实施的教学,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全人教育。

一、多元智能理论取向的教学目标界定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多元智能理论追求总的教学目标是——为理解而教。加德纳“哈佛大学零方案”的协同主持人柏金斯认为,所谓“理解”是指个体可以运用信息做事情,而不是他们记得什么。[3]因此,“理解”是指要让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仅仅记住所学知识。

二、多元智能理论取向的教学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以一定的课程内容为媒介,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相连。

(一)切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定全面可行的多元智能教学目标

“全人”从字面上理解可以看作是具有整合人格,得到全面发展的人,人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所偏失。因此,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多方面发掘人的潜能,同时要考虑其可行性,以便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学生能学有所得。
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对称图形》一课为例,[4]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方案一:
(1)通过看、做、比,学会辨认对称图形。
(2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通过剪、拼、画等操作,体验学习的快乐。
方案二:
(1)使学生在感受美、探索美的过程中,认识对称图形。
(2)探究生活中的对称图形,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3)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审美能力。
方案三:
(1)通过找、剪、说等,逐步认识对称图形,会找对称轴。
(2)探究对称图形和现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对称的美与实用性。
(3)通过想象,适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方案一中教师提出的目标仅锁定在对学生身体运动智能的培养上,但“通过剪、拼、画,体验学习快乐”这一目标的设定过于单一,未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很可能会使这节课成为一堂“手工课”,忽视对课堂内容的真正理解。
方案二中因为目标过于片面、远大,太强调“感受美,探索美”。为实现这一目标有很大难度,难度表现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对称美与培养处理信息能力,因此这些目标的设定欠缺可行性。
方案三中教学目标的设计较之一、二更为全面、可行。因为它的设定既有助于教学任务的落实,又能突出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全面培养。例如,第一条通过“找、剪、说”的方式,来达到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的目的。也就是说身体运动智能、语言智能在学生自己的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而且课时教学任务也能得以很好的实现。该方案涉及的智能较为全面,照顾到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发展。如,第二条涉及学生的自然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第三条涉及到学生逻辑——数学智能和空间智能等。

(二)教学目标设定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全人教育主张以学生为核心。要实现全人教育,教学目标也应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础,让学生参与对自我发展的规划,预期学习后应达到的结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过于远大,容易使学生感到达到目标可望而不可及,因而失去积极努力去实现的热情;目标过于窄小,其结果就会使学生陷入机械的活动中,产生枯燥和厌腻感。根据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通俗来说就是“跳一跳,够得着”),教学目标应确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例如,关于《背影》的教学目标设计:[6]
方案一:
(1)能掌握本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2)能正确把握文章段落的划分。
这种目标设计在教学中很好操作,但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兴趣的调动和内部情感需要以及学生之间的个体智能差异,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益。
方案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体会文中父亲的爱子之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4)尝试同学间交流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爱。
这种设计切合学生实际情感,关注到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发展,且难易适度,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去,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语言智能方面占优势的学生提供表现机会;“理清文章结构层次”为逻辑智能等方面占优势的学生提供;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占优势的学生可自信地实现第三、四条目标。可见,这些目标的设定能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可以实现这些目标,自然而然他们就会主动地朝着这些目标去努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根据教学实际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师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会生成新的目标,超出教师课前的预设,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情况,鼓励在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5]这一课时,教师既定的目标之一是通过鉴赏巨人这一人物形象,渗透善与分享的观念,发展学生自我认识智能。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学生提问:“没经过花园主人的允许,就进入花园,孩子们难道就没有错吗?”这一问题在课堂上立刻引起讨论,也促使老师再思考,便就问题重读课文又生成一新的目标:语言智能、人际智能的发展。若这位教师仅停留在最初所定的教学目标上,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以“育人”目标为导向设定多元智能教学目标

全人教育倡导以“育人”为本,强调以开发人的理智、情感、身心、美感、创造力和精神潜能为教育目的,主张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关注物质世界,而且注重学习过程的愉悦、与人交往的和谐、自我良好品格的养成。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相一致。只有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内部需要时,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力。[7]教学目标的设计主体不只是教师,应该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选择和决策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是开放的、多元的。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才能制定出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目标。
一方面,教师要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明确学生必备的基本知识技能,才能有的放矢地设定好教学目标。除了教师主导设定教学目标外,也可尝试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深化他们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成为自发的学习者、思考者和创作者。
另一方面,教师应信任每一位学生的能力,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除了大脑受损的人,所有的人具有所有的智能,只是每个人的优弱势智能不同而已。所以,教师应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在充分展示其智能长项的同时,将其优势领域的意志品质等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从而使其弱势智能领域得到发展。
总之,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本,注重发现学生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科学灵活地设定。一旦教学目标确定好后,教师、学生通常会专注于教学目标的内容,而相对忽视那些没有列为教学目标的内容。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在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以外,还要有意识地注意目标以外有价值的学习契机和内容。在一定的时期内,全人教育及其培养目标还可能是一种理想,一种可能不会完全实现的理(下转25页)(上接14页)想,但又是一种不能放弃的理想追求。[8]设定多元智能取向的教学目标不失为实现这个理想的一种尝试,一种探索。
参考文献:
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2004:6.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8.
[3] 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 (著),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423.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68.
[6]陈振华.如何设计好教学目标[J].基础教育课程.2006(06):24-25.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1-44.
[7]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67.
[8]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17-2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