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提高学生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学生运用能力理工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35351 浏览:1598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五点一线式”实践教学链,即实验教学─技能实训─生产实习─就业实习─毕业设计紧密衔接,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实验教学突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实行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强化实践、突出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通过加强产学研建设,结合学院实验室以及与企业共建的研发中心,构建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工程素质,应用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摘自:毕业论文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的实践应用能力,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必然要求。但多年以来,由于受重理论、轻实践,重系统知识传授、轻实际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受”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陈旧教学方式的束缚,受院外实践基地建设难的困扰,实践教学始终存在着难以推进的困难局面,成为我国大学培养人才的软肋。”
按照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发展及实践能力能力,近几年来许多高校十分重视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除了常规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高校更加关注的便是生产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一方面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训练,另一方面则要依靠企业对学校的支持协作加大合作。但由于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及学校实习经费的相对短缺,企业与学校利益共同点等原因,使学生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时间不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实习、实践效果也显得差强人意、大打折扣。为此,许多高校都在研究一些新的解决实习时间环节落实不到位的办法,黑龙江东方学院紧紧抓住培养“应用型”、“职业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定位,全力创建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稳定和扩大院外实践基地,院内院外共建相互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相互促进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实践教学基地,不断丰富完善学院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3]
1994年,黑龙江东方学院成立了黑龙江省第一个乳品工艺专业,并与国家乳品工业技术研究中心、龙丹、贝因美、飞鹤、完达山、万家宝等大型乳品企业合作办学,采取产学紧密结合的“2+1”、“3+1”办学模式,充分利用双方的专业技术力量与仪器、设备等资源,以培养乳品专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了一批应用型专门人才。与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提出“双师”型人才培养方案。聘请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造诣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担任学院主任教授,领办乳品专业,请省内外大型乳品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自2007年3月开始,提出并实施“青年教师下厂充电工程”,推动和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工厂企业锻炼,丰富专业生产经验,提高生产实践能力,使学院在乳品专业教学,尤其是专业能力培养上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保障;同时,学院参照国内外同类高校建设了高水平的乳品专业实验室,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照丹麦达鲁姆学院教学和实训标准建设了实训生产线;乳品专业学生保证在企业半年左右的时间专业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这一切措施保证了乳品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质量。自1994年创办乳品专业以来,共培养14届764名专科毕业生、8届403名本科毕业生,合计1167名,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他们绝大多数走上了乳品企业开发和生产岗位。全国70%乳品企业,省内100%乳品企业都有黑龙江东方学院乳品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其他兄弟省乳品行业的精英和骨干力量,其中有1/4已走上生产与技术管理岗位,成为乳品工业的一支新的主力军。他们以较强的理论基础,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心态好、肯吃苦、动手强、善创新,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应用的贡献。

1.健全校内实验室,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具有良好的培养研究生的实验、实习条件。黑龙江东方学院现有价值6000万元仪器设备。其中有设备先进、达到培养硕士研究生要求的乳品实验室;学院还将为本项目投入1000万元,建设设备齐全、工艺先进的校内乳品专业实训基地,其中300万元用于建设1000平方米中试基地用房,700万元用于购买专业仪器设备;学院具有稳定校外的实训基地和合作办学企业。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有参照丹麦达鲁姆学院教学模式建设的工艺先进、符合生产全过程要求的实训生产线;该中心作为全国乳业联盟会长单位,可联系全国46家成员单位中的大型乳品企业,建立稳定的新产品研发、新工艺研究、疑难问题攻关等实训基地和合作办学单位,学院以课题项目研究带动专业研究生的教学,一定会在创新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上走出一条新路子。
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方面,黑龙江东方学院自1994年起即与国家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联合作办学协议,国乳中心作为国际乳品联合会(IDF)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处,是与国外乳品行业进行信息交流的权威机构,拥有丹麦援建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实验厂。黑龙江东方学院借助这一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掌握国内外乳业发展信息,提高实验、实训技能。2010年我院与国乳中心合作成立了乳品应用技术研究所,在科学研究方面继续开展深度合作,针对乳品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项目研究。

2.实行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强化实践、突出能力培养

实行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强化实践、突出能力培养是东方学院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特色之一。在乳品工艺专业创办之初,就注重“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十七年来产学研联合办学不断加强,形式多样,效果显著。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94年开始,乳品工艺专科层次与国家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取独具特色的“2+1”产学联合办学模式。二是2000年起,学院经批准开始试专业,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了乳品工程方向,继续与国乳中心合作,进一步优化提升人才培养方案。实行“3+1”的本科教学模式。2003年,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后,进一步加大了产学研合作力度,拓宽合作领域,除与国乳中心合作外,先后与完达山乳业集团、飞鹤乳业集团、黑龙江贝因业公司、龙丹乳业集团等10家国内知名乳品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成立了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三是2010年起,我院与国家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了乳品应用技术研究所,在科学研究方面继续开展深度合作,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使产学研联合办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3.突破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链

乳品工艺专业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五点一线式”实践教学链,即实验教学─技能实训─生产实习─就业实习─毕业设计紧密衔接,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体系。[4]实验教学突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技能实训在乳品工艺学授课期间进行,学生进入国乳中心实验厂,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亲自动手生产各种乳制品,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毕业设计选题全部来源于生产实习和就业实习,以乳品厂设计和乳品生产工艺设计为主。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提高了专业技能,实现了实践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逐步加大了产学研合作力度,拓宽合作领域,除与国乳中心合作外,先后与完达山乳业集团、飞鹤乳业集团、黑龙江贝因业公司、龙丹乳业集团等10家国内知名乳品企业签定了合作办学协议,成立了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在与龙丹乳业集团的合作中,依托其具有设备齐全的生产实验厂,学生动手制作各种乳制品,学习产品的质量监控,掌握各种不同设备的操作及维护,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管理能力切实得到了加强;在与黑龙江贝因业有限公司的合作中,采用顶岗实习方式,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618jyw.com
将学生毕业课题与公司生产建设及项目改造相结合,着力打造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使培养的人才“有用、能用、实用、好用”,逐步形成“工学结合,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模式;在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中,遵循互利共赢原则,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实习实训时间和内容,不拘泥于单一模式来提高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这些灵活做法在实践中收获了良好效果。
乳品专业的教学模式是黑龙江东方学院“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始终坚持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创新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实验教学突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实行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强化实践、突出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应用能力,全力打造应用性人才。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落实人才培养目标

多年来,学院一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提出“双师”型人才培养方案。聘请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术造诣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担任学院主任教授,领办乳品专业,请省内外大型乳品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践教学环节指导教师;自2007年3月开始,提出并实施“青年教师下厂充电工程”,推动和鼓励青年教师深入工厂企业锻炼,丰富专业生产经验,提高生产实践能力,使学院在乳品专业教学,尤其是专业能力培养上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保障;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学人员所占比例较高,教学经验丰富,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的融为一体,有力的保证了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同时,学校采取专业教师下厂充电,攻读学位、做访问学者等措施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和指导实践能力。同时,学院还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院任教,这些专家型教师在教学中能紧密结合现场实际,给学校带来了生产、科研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就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深受学生欢迎。由于政策到位,措施有力,学院“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逐年提高,为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本保证。[5]
实践证明,依托校企合作办学,抓好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及应用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育人标准,彰显显办学特色的必然选择,更是学校、教师、学生、企业(行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将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赵元勤,满立勇,崔正旭等.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基地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8,3:144-146.
罗毅等,加强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全面提高学生创新素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2.
[3] 姜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J].科技资讯,2011,21:(2):95-98.
[4] 赵奇.民办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教育报,2011.7.11.
[5] 张文锦等,建设实践基地推进创新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2.
[6] 唐景莉.实践教学:瓶颈如何突破中国教育报,2009.3.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