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产学研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实践中心

更新时间:2024-04-16 点赞:7289 浏览:232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一种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具体阐述了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举措,提出了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一、引言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产学研结合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这一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和基本途径。然而,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还停留在中级阶段,与深层次的高级阶段还有距离。如何完善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发挥其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二、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上作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产学研结合机制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技术服务质量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有效扩展和合作,专业建设特别是实训基地的合作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或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加深合作。高职院校在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时必须利用生产企业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可能在单一的校园环境里完成,必须有企业的配合和支持。从目前情况看,各高职院校在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主动参与不够

在目前已形成的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中,大多数是高职院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则很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也都停留在项目支持、实训实习基地提供、员工培训的合作上,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源于:大专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合,将高职教育资源的势能转化为推动积极增长的动力,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相去甚远。

2.合作中互惠互利尚不够到位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体是学院和企业用人部门,一个是人才的输出者,一个是人才的接收者,他们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产学研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利益驱动的合作,存在着利益上的协调与制约。这种制约不是相互之间的牵制和对抗,而是要求彼此相互适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学研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各方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对各方都有一定的好处,这就需要建立互惠互利的利益分配机制。然而,无论从政府、行业(企业),还是高职院校本身,都存有盲区。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则存在短期行为,学校偏重利益,没有形成长远的以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的机制,未形成合力。

3.合作优势互补不够明显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遵循的原则是:合作者们要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意向和意愿,更重要的是合作双方要能够优势互补,使得“1+1>2”。产学研合作教育中要注重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弥补各自的劣势,共同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优势互补仍不够明显。

4.合作中政府职能方面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政府在其间应起到“牵头、组织、服务”的作用,但现有的职能还未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政府的政策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现行人事、劳动、财务制度与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还不配套。

三、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措施

1.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立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平台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行业院校,坚持“立足交通、面向交通、服务交通”,以“给学生提供最优教育,给社会提供最佳服务”为使命,以交通人才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在“三层次一网络”校企合作组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三体一网”交通行业人才培养开放平台,即成立了由交通职业院校、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交通协会和研究会等成员组成的浙江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组成“行业人才战略决策共同体”;以专业群组成的二级学院和行业企业共建校企合作工作组,组成“产学研联合体”;专业层面的专业建设委员会,组成“育人创新共同体”;在浙江省各地市校友联谊会基础上建立11个“校企合作工作站”,形成校企联合育人的“一网络”。该平台集聚了交通优质资源,畅通了校企沟通渠道,有效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经过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相结合的“育人新格局”,全面提升了交通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了显著效果。

2.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为使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就业需要,学校紧紧依托行业,主动适应浙江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港航强省”,浙江省交通“大路网、大港口、大物流”建设以及“大交通”格局形成的需要,按照“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创建一流”的原则,对接产业结构、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整体建设水平。根据区域经济和交通行业发展的特点,以交通运输大类(公路运输类和水上运输类)为龙头,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改造传统专业,合理设置新专业,培育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与区域现代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专业结构体系。

3.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适应区域经济和交通行业发展的需要,我校总结和巩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优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具有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为主线,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坚持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以学生获得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基本要求,逐步形成了“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融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专业教师与企业骨干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工学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