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缺失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主体缺失网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34061 浏览:1568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关于校园文化,没有一种相对统一的概念界定。在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多关注的是硬件环境和管理制度,而作为最能动源于:论文www.618jyw.com
、最关键的教师主体却往往缺失了。这有其必然的原因,必须从理论引导到实践建设加以重视。
关键词:校园文化;教师主体;教育行为
校园文化是相对于社会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是随学校的建立、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我国理论界研究校园文化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此前学者对校园文化也有大量的研究,如环境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等。但这不是从文化视角来研究它,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研究的。校园文化一词最早是198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12届学代会上被正式提出的。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和复旦大学等院校相继推出以建设校园文化为宗旨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并迅速影响到全国高校。这种现象的出现引出了文化学者、人类学者和社会学者的高度重视,引发了研究热潮。
由于这种文化现象最早发自高校,因而早期理论研究者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也大多局限于高校的校园文化。关于中小学校园文化的研究热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
校园文化研究者众多,但都没有一种相对统一的概念界定,几乎一个研究者一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文化”一词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关于校园文化,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在校园这个特定时空里,师生们共同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表现形态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有的学者把校园文化活动单独列为活动文化,更多学者则把它归入前三者其中之一)。
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校舍建筑、教学功能室及其设备、设施、师生形象、校徽、校旗、校牌等。制度文化是指学校依上级执行各项法律、法规和自身制定的制度,还包括规范、约束着师生员工的、道德规范等。精神文化是指师生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目标和学校舆论导向、历史传统、文化传统等意识形态,生动地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上。
对于校园文化的表现形态,学者研究得比较多,对于校园文化主体提及得较少。苏国红认为,校园文化的主体是管理者、教师、学生。
笔者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发现,众多中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者依据办学思想、教育观念来规划、建设校舍、校园环境和管理学校,也会依据培养学生的目标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这其中尤为重视的是环境建设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可是对教师这个主体关注较少,甚至忽视了教师这个主体。
学校的教育因素有教学设备、设施、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技术)、管理者、教师、学生。其中教师是最能动、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教育行为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质量。自然,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缺失教师这个主体。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主体缺失的原因

为什么中小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会出现教师主体的缺失?笔者以为,主要原因有:

1.理论研究与现实的脱节

尽管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仅限于理论工作者对校园文化概念现象的剖析或者哲学分析,只在理论界引起很大的反响,对广大中小学校管理者仅是引起对现象的关注而已,极少触及校园文化内涵的认识与思考。于是理论研究热潮没有对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实质性的巨大推动力,成果转化在缓慢催生。

2.中小学校管理者对“文化”没有理性认识

“文化”一词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任何一个个体无时无刻不身处其中,陌生是因为对其抽象性认识很不深入。理论界尚且莫衷一是,中小学校管理者就更难以辨析清楚了。加之上文所述,理论工作者更多的是“纸上谈兵”,未能给学校建设产生实质的推动作用。对文化内容就不清晰了,更谈不上对它的主体有清楚的认识。认识的含糊与表面,必然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聚焦于校园物质建设的表象了。

3.没有正确的引导

由于广大中小学校管理者对于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是被动、不自觉的,那么基础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就变得十分关键了。自20世纪90年代,各地对校园文化建设不能说不积极,实践中广大中小学校校容校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令人耳目一新。一所有品位、有特色的校园风貌呈现在大家面前。遗憾的是这些可喜的变化基本只是校园规划、校舍建设这一物质建设层面的东西。不可否认,它是重要载体,但不仅此而已。

4.管理体制的消极影响

品牌源于特色,特色源于文化,而文化是需要历史积累与沉淀的。校园文化的形成如同教育的周期一样,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可是近年对校长聘任借鉴机关公务员管理体制,实行校长轮岗。这样做,一方面对薄弱学校改造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效果,让一批薄弱学校快速改变面貌;另一方面,对一批基础较好的学校造成办学水平倒退的消极影响。即便是卓有远见的实力型校长也难以在一个任期内从学校深层次促成根本的变革。因为社会与主管部门没有耐心等待其渐变,急需跨越式发展成果。为了快速彰显管理效能,他也只得唯心地着眼于“短平快”方面的改进。

二、加强教师主体的校园文化的方法

1.校长应该把学校办学思想转化为教师的办学思想,并体现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上

校长的办学思想规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但如果不落实到教师教育行为上,也只能是目标而已。因此,校长应该把他的办学思想分解成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内化成教师的教育观,并通过反复的教育实践操练,外显成稳定的教育行为。这样,学校一切教育活动才能反映和体现办学思想。否则,教师的教育行为就可能背离学校的办学思想。这样,办学思想如同虚设,学校教育行为就会失去灵魂。

2.在教师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舆论导向

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观出现物欲化偏向,教师队伍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而教师这个职业是特别需要奉献精神的职业,如果对经济、物质要求过分,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投入程度。笔者认为,“争当名师,淡泊名利”的事业观非常迫切需要树立起来。教师如果过于看重个人得失与名利,不但会对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还会给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不良影响。

3.建设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师群体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亲密合作,可我们教师必须能够做出示范。假如教师之间沟通畅顺、通力合作、互相关心、团结互助,无疑这种风气和行为会感染、教育学生,给他们施加正面、良好的影响。而且只有如此,教师才可能为了学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www.618jyw.com
校的共同理想和目标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4.营造和谐的办公室文化

各学校管理者无不重视办公室的管理,但大多停留在整齐划一、整洁美观这表面上,而没有从校园文化角度来营造办公环境。办公室的装修风格、色彩运用、办公设备布局等都对教师的情绪产生微妙的影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办公室格调对教师审美观、人际观、性格都会产生隐性却巨大的影响。

5.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

如今,教师都十分重视学历进修和继续教育,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切实感到知识的不足之后。但是每个教师根据自己所需在学习、进修,并不等于这个群体就是学习型的。只有当教师自觉地把知识与经验拿出来与同事共享,而且大家都善于、乐于学习他人所长,也就是实现知识、资源共享,这才成为一个学习型群体。学校管理层应该注重知识的管理,为学习型学校的形成发挥主导作用。

6.组织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放松教师紧张的工作情绪

教师每天除了备课、上课、改作,还要处理学生的琐事与完成学校其他工作。一天下来,教师大多感到身体疲乏。如果这种压力能得到及时放松和正当宣泄,而且教师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和谐,心累的成分就少些。身累容易恢复,但心累却能压垮人。笔者时不时听到同事说:“真担心自己会心理变态。”这或许说得有点过,但也足见教师承受压力之重。的确,现在社会把过多的教育责任推给学校,在高扬人性化、以生为本的今天,教育更需要艺术、毅力与耐心。教育改革的大潮让有些教师难以适从,教育真可谓负重前行。所以,学校管理者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现状,必须主动为教师放松紧张情绪,减轻工作压力,提供一个条件与氛围,多组织教师进行文体娱乐等活动。当然,教师自身也要学会主动调适自己的情绪,不把工作、生活情绪带入课堂。
学校管理者应该把教师建设成为学习型的群体,让教师的教
育经验、成果成为教师的共同财富,让教师乐于共同研讨教育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从而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使教师得到升华。最终达到在教师中兴起好学风气,学习新知,学习他人。
参考文献:
秦在东.浅议校园文化的界定.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
苏国红.校园文化二十年历程反思.青年研究,1999(5).
(作者单位 广东省深圳市大浪实验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