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系统构建与可操纵性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26916 浏览:1209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我国的体育教学思想和体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改革,急需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以保证和促进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本文以教育学、评价学和体育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旨在揭示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规律,提出构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理论依据,确立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与权重,设计体育教学评价方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提出解决体育教学评价的可操纵性问题的方法。本研究所完成的工作一、理论研究:在教育学、评价学的理论指导下,对评价、教育评价、体育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揭示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规律。对国内外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与改革趋势进行回顾,对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归纳,鉴戒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体育教学评价活动进行重新熟悉和分析,以一种全新的评价视角,来揭示体育教学评价在教育评价活动的地位,以此为全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二、实证研究:根据对全国学校师生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调查结果,对体育教学评价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揭示出其根本原因是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冲突。从中发现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上风和劣势,进而提出解决的策略。三、构建评价体系,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一)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以泰勒行为目标模式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理论、我国课程改革中的有关评价理论为依据,探讨教学评价与体育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关系,并依据评价理论、教学理论、课程理论,提出构建体育教学体系的理论构想,并论述了其中七个子系统存在的重要意义。(二)建立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体系中,评价指标是最重要的部分能,本章为了建立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筛选评价指标,设计了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专家问卷,(包括学生和教师),经过两轮专家问卷,采AHP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评价指标集合及其权重分配,由此确立了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学生、教师),通分析所建立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各项指标存在于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四、设计了体育教学评价方案设计体育教学评价方案并运用行动研究予以检验和修正。在对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体育教学评价的可操纵性论证与实践。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一、学习鉴戒国内外经验,对于体育教学评价实践活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对国内外有关评价思想和理论的研究分析,从中鉴戒学习有意义的成果,如美国和日本的细化评价指标,以及注重综合能力评价,注重到达目标的评价等;国内学者关于评价总体趋势在逐步细化的思想等。以上这些,对于体育教学评价实践活动以及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二、目标达成理论是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和基本指导思想。泰勒行为目标理论、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理论和我国体育新课程倡导的评价理论与方法是现阶段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也是本文进行体育教学评价可操纵性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本研究依据以上理论提出构建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包括七个要素,其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能够指导体育教学工作发展方向并能促进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三、教师和学生对评价的积极态度,为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创造了条件。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呈现出多元的趋势,但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亟待解决。实证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评价的作用、意义有充分的熟悉,对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发展趋势呈认同的态度,并希望积极付诸实践;学生的体育意识在逐渐增强,已经具有了介入学习评价的意识,大多数学生表示能够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对体育学习评价和教师评价的熟悉正确,懂得是一种督促师生共同进步的手段,但对现有评价方式不满足,希望能够有所改进。师生对于体育教学评价的正确熟悉和积极态度为体育教学评价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四、评价理论内在规律和评价要素可分解性,为解决评价可操纵问题奠定了基础。评价理论具有内在规律,其间存在着逻辑关系,即从处于宏观层面的教育评价到中观的教学评价及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微观评价是宏观评价的基础,越是微观的,越是可操纵的。实际上体育教学评价本身也存在着可分解的要素,目前学校体育教学评价还不能将评价体系中的各要素进行公道分解,因而产生了不轻易操纵的问题。解决体育教学评价可操纵性问题则要把握这些要素,无论在指标选择或是方法上都应该具体、明确、简便、易操纵,因此,依据评价规律将体育教学评价的要素进行分解是解决教学评价可操纵性的问题的主要途经。五、新建立的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条件。通过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排序为情感态度、技术技能、体质健康和知识认知;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排序为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准备和教学评价。本研究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中具体的指标项、权重分配和评价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了细化分解,各项指标呈现出细化的特征,可以分解为三层,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既独立又相关联,其排序呈现出一种逻辑关系,为教学评价的具体操纵提供了基础条件。六、体育教学评价方案初步解决了体育教学评价可操纵性问题。体育教学过程的层次与阶段划分、体育教学目标的分解、体育教学评价的指标归类和评价的不同类型为体育教学评价的可操纵性提供、创造了条件。设计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方案具有相对应的教学时段,并依据不同教学目标设置了不同的评价目标,不同方案为体育教师进行评价活动提供了操纵建议。将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方案应用于大中小学校进行了实践,调整后的评价方案得到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认可。设计的教师评价方案对评价的主体、评价方法及工具与评价方案的操纵程序进行了具体说明与论证,为教师评价的实施提供了具体步骤,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设计的评价方案初步解决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关键词】:体育教学体系评价可操纵
【论文提纲】:摘要10-13Abstract13-16第一章学校教育评价的应用价值16-34第一节教育评价16-22一、教育评价的熟悉领域16-18二、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18-19三、教育评价的目的与功能19-22第二节教学评价22-28一、对教学评价的熟悉23-25二、教学评价的功能25-26三、教学评价的范围26-27四、教学评价的过程27-28第三节体育教学评价28-34一、体育教学评价概念的界定29-30二、体育教学评价的特点30-31三、体育教学评价的类型31-34第二章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历程34-63第一节国外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情况34-36一、美国学校教学评价的改革与发展34-35二、日本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改革与发展35-36第二节我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历史进程36-44一、对于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37二、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37-44第三节体育教学评价的改革与研究现状44-63一、国外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特征与改革44-45二、国内学者对于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现状45-63第三章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63-74第一节研究目的与内容63-65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63-64二、研究的内容64-65第二节研究方法65-74一、文献法65-66二、调查法66-69三、数理统计法69-70四、层次分析法70五、逻辑分析法70-71六、行动研究法71-74第四章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现状调查与分析74-122第一节教师群体教学评价现状调查与分析74-103一、被调查群体基本情况分析74-78二、体育教师对于教学评价的熟悉程度分析78-86三、目前学校进行体育教学评价信息的搜集方法86-99四、学校基本情况和进行教学评价的条件99-103第二节学生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103-122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103-105二、学生对体育课的希望和对体育教学评价的感受105-122第五章构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122-190第一节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122-132一、评价体系的概念122二、构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122-132第二节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132-138一、构建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132-133二、对构建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诸因素分析133-138第三节建立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138-190一、建立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138-141二、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程序141-143三、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指标体系构成与内容分析143-162四、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成与内容分析162-190第六章体育教学评价的可操纵性研究190-224第一节可操纵性体育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的基本思想190-198一、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190-192二、可操纵性体育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的思路192-196三、体育教学评价方案的设计应该具备的特性196-197四、体育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的具体要求197-198第二节学生体育学习可操纵性评价方案的设计198-212一、不同评价方案的评价目的与指标选择198-205二、评价方案的评价方法选择与应用205-207三、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工具207-209四、评价方案的操纵程序209-210五、评价方案设计的实践与反馈意见210-212第三节体育教师可操纵性评价方案的设计212-220一、教师评价方案设计的目的与指导思想212-213二、教学评价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配213-216三、评价教师的主体216-217四、评价的方法及工具217五、评价方案的操纵程序217-219六、对教师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的实践与反馈219-220第四节可操纵性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条件220-224一、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221二、教学评价体系实施的条件221-224第七章结束语224-228第一节本研究所完成的工作224-225一、理论研究224二、实证研究224-225三、体系建设225四、方案设计225第二节结论225-228参考文献228-236附件236-277致谢277-279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以及在研课题279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