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数学课小学数学课堂中性学习

更新时间:2024-03-04 点赞:31363 浏览:1449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基本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卓越的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用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有目的地、相对独立地进行探索研究,从
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下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案例,谈谈对探究性学习的几点认识。

一、探究性学习要以问题为主导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问题,使得学生明了要探究的主题是什么。在展示问题时,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引发他们探究的好奇心,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展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
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后,教师组织学生用小棒摆长方形和正方形,并问他们:“在摆小棒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心得要告诉别人?”学生在独立思考并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如下问题:“周长相等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吗?周长较长的图形,面积也会比较大吗?周长不变时,怎样围,面积最大?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周长相等吗?面积较大的图形,周长也会比较长吗?”
不论是教师所提的问题或是由学生所发现的问题,都要能够刺激学生心里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在此学生所形成的内在动机就成为下一步探讨的方向。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有步骤的思考,制造一个学生主动释疑的机会。

二、探究性学习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核心成分,其关键因素是“学生动”,教师配合着“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被动接受和重复前人结论的活动,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使他们养成了一种思维惰性。探究性学习就要把学生最大限度地解放出来,让学生多动,让学生都动。除了学生个体独立活动外,学生间的合作互动是一个较常见的活动形式,合作探究,集体探究,为学生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提供了更多可能。“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一面、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摸一摸、议一议,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设计了学生先实验、师生再思辨的方法,把探究学习活动落到了实处。首先回顾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板书:转化。学生自然想到研究圆锥的体积计算,也要着眼转化。要把圆锥转化成什么形状呢?怎样转化?小组讨论后交流:要把圆锥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几何形体。随后学生确定使用沙子作为载体,进行试验: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正好装满。小组代表在教具箱中取实验用的空圆锥圆柱各一个,分头操作。组织学生交流:从倒的次数看,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由于学生在材料的选择上存在随意性,导致结论不一样,有
的小组“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三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的小组结果却是“我们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四次正好装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
这时教师没有急着统一认识,而是利用示范机会“火上加油”。教师从教具箱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两次正好装
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学生议论纷纷,寻找原因。教师在学生建议下重新实验,三次正好倒满。随后学生第二次分组活动,调换学具,再试。最后形成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上面的探究学习案例中,看似混乱无序实质匠心独运的实
验,既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批判,又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经验。这里的数学实验已经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建构、发展个性,而且能很好地激励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学生的体验一定是深刻而持久的。

三、探究性学习要以思维发展为主旨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地思维过程是人脑对外部的数学信息的接收、分析、选择、加工和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感性材料转化为理性材料的过程。当探究性学习成了一种时尚,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探究活动方式并不是我们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不能为探究而探究。探究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服务的。因此探究就要围绕学生的思维训练展开。
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立足思维训练,实施探究学习,教学效果显著。首先从生活购物情境入手引入,学生列出算式38×12。教师结合数量关系肯定列式正确后,自言自语:乘积是多少呢,两位数乘两位数我们没有学啊。这里如果教师转入新授,教学就会回到灌输的老路上来了。
教师用一个有挑战性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你们一起开动脑筋,想想办法,看能不能获得结果。”学生积极参与,不一会儿就有了许多解题思路。
(1)38×12分成38×10+38+38,38×10+38+38=380+38+38=
456;
(2)38×12=38×6×2=228×2=456;
(3)38×12=38×4×3=152×3=456;
(4)把38看成40少2,40×12-2×12=480-24=456;
(5)38×12分成30个12和8个12,360+96=456;
(6)38×12分成38个10和38个2;
……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种方法的共同点?在逐一的审视中进一步回顾了乘法的意义,从而从本质上把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第二步教师结合学生的解读板书,帮助学生梳理
算理。
最后教师让学生把分步的解释用竖式集中表示出来,就轻松地形成一个标准乘法竖式(右式),此时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摘自:毕业论文下载www.618jyw.com
的竖式乘法步骤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在此基础再强调一些竖式乘法的细节就显得轻松自如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有的放矢,在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拓展,数学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当然,要使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常态,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我已经并继续在做出努力,希望能推动探究性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