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带领——兴趣”教学论述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6252 浏览:208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从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及习惯养成的方向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同时寻求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查阅了大量的关于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因素,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和体育习惯的培养的著作和文献,其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没有解决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问题;没有解决体育“困难户”的问题;可操纵性不强;针对性不强等。在以上基础上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笔者创立了“兴趣——带领——兴趣”教学理论,即“兴趣——带领——兴趣”教学理论是,针对体育锻炼有一定兴趣的学生,使之兴趣激活——兴趣加固——兴趣带领,再使被带领者兴趣进一步激活、传递,最后在不停的激活、加固、带领、传递过程中习惯养成,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同时形成体育锻炼的氛围,终极使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为了对“兴趣——带领——兴趣”教学理论的论证,笔者在此理论指导下,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实验法、文献法、观察法、座谈法、个案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是这些方法中最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实验对象、实验时间及其分段(实验总共分为五个阶段)、实验对操纵者的要求、实验过程(在五个阶段中的具体操纵和要求)以及课的设计。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兴趣——带领——兴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并使之习惯养成;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激发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和,使体育锻炼介入的人数明显增加;由于介入体育锻炼学生人数的增加,时间的增多,兴趣的日益浓厚以及多数学生习惯的养成,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体质健康状况相应的也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针对性的“带领”,解决了体育“困难户”不爱上体育课,厌恶体育锻炼,以及体形和体重不良发展现实问题;在体育课上“带领”能力、创编能力、实战能力、组织能力、协作和团结精神的培养,以及在课外在“带领”过程中这些能力的充分锻炼和加强,使得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使学生人格和个性得以发展和塑造;同时,在“兴趣带领”、锻炼介入、比赛介入、赛事欣赏、体育文化知识学习和交流过程中,创造了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和锻炼环境。体育锻炼兴趣的浓厚,习惯的养成和正确体育锻炼态度的形成,也为终身体育打【关键词】:带领体育锻炼兴趣培养习惯养成
【论文提纲】:一、引言9-401、选题依据及其选题9-171.1研究进展9-121.2存在的问题12-151.3“兴趣——带领——兴趣”教学理论构想15-172、研究方法17-212.1文献法172.2观察法172.3座谈法172.4个案分析法17-182.5数理统计法182.6实验法18-213、实验结果21-313.1五个阶段实验班和对照班素质测试均分成绩和相应的对照和结果21-283.2五个阶段实验班和对照班参加晨练和课外活动人数统计和对照结果28-303.3案例分析30-313.4实验后两班在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方面人数统计和对照结果313.5观察和座谈结果314、结果分析31-374.1体质体能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31-324.2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324.3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得到很大程度的培养32-334.4解决了体育“困难户”的健康状况问题33-344.5创造了良好的体育人文环境和锻炼环境344.6“兴趣——带领——兴趣”理论指导的教学为终身体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34-364.7“兴趣——带领——兴趣”教学理论符合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36-375、结论和建议37-405.1结论37-385.2建议38-40总结40-41参考文献41-46致谢46-47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