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音乐欣赏怎么做好以教师为主导高中音乐欣赏教学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5273 浏览:1187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音乐欣赏是中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具有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能力,是提高其内在修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教师主导 中学音乐 欣赏教学
1006-5962(2013)02(b)-0233-01
1 扎实的理论研究先行

1.1 明确音乐欣赏的本质

首先,音乐实践是集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的音乐活动,缺少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完全实现其价值,因此音乐欣赏是实践的最终目的。其次,音乐欣赏是一项审美实践活动,音乐欣赏意义在于对音乐美的判断和评价,同样这种判断和评价也会反作用于音乐的创作和表演,是推动音乐发展的主要力量。

1.2 明确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

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与一般审美心理过程基本相同,包括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和理解认识四个阶段。其中音响感知处于最初阶段,也是音乐欣赏的首要步骤和多次进行的一环;同时告诉音乐欣赏并不是单纯的听几遍音响,而是通过感情体验和想象联想来真正认识和理解音乐,进而达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目前我国的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明显存在着大量的误区。如片面注重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和作品的讲解而造成智育课的翻版,忽略学生的听觉感受无视“美育”的真谛。笔者翻阅了相关论文,多数是对技能和工具的呼吁,而对音乐欣赏的本质问题含糊其辞。当然音乐欣赏需要这些辅助手段,但若把这些辅助手段作为教学的主体或成败的关键,那就偏离音乐欣赏审美的目的了。那么到底如何既不偏离主题又能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呢?笔者认为,授课教师必须明确音乐欣赏的心理过程,并以这一心理过程为主干,逐渐将音乐需要的各个要素添枝加叶的融入进去,只有这样才能主次不乱,既能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获以美的享受,又认识了音乐要素,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也符合心理学上深刻记忆的特点。切不可让学生先学一些枯燥的音乐理论,然后在向美得音乐中去搜索这些音乐要素。
2 正确的认识作后盾

2.1 教学——生命活动的构成

上面我们谈到上好一堂音乐欣赏课,教师所必须明确的两项内容,然而若要将教学工作发挥到极致,就必须有正确的认识作后盾。当今社会变幻莫测,一个优秀的教师并不是仅仅具有自我节制、自我磨练、拒绝外界诱惑的毅力和埋头苦干的精神,而应是将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诸于课堂和课堂教学,把每一堂课都看作自身生命活动的构成,同时将这种生命构成高度的认识融入到学生的意识。倘若每个教师都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就不仅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仅是自身任务的完成,而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生活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由此而激起自觉地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

2.2 “审美”理念的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3]。他提示我们:感知、理解音乐美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及重要内容。相对器乐教学课和歌唱教学课而言,音乐欣赏课则是最能培养学生感知、认识、理解美的一门课程。音乐教师应把审美渗透到教学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其审美情感,发展其审美想象,深化其审美理解,提高其审美能力。在倡导不同情感体验的同时可以师生、生生共同分享,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保持其学习热情,更使其在这种和谐、的交流中,感受真正的音乐,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在提高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对不同音乐的探究兴趣,丰富审美素养。
3 探索可实施的方法

3.1 形象的了解并掌握音乐语言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的感知能力是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基础,离开它审美教育只能是空谈。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的感知力是通过音乐语言来体现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尽快使他们了解掌握音乐语言,包括旋律、节奏、音色、力度、速度、节拍等。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要启发根据音乐要素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如欣赏《春节序曲》时,初听时都能感受到曲子情绪热烈、节奏欢快像过节一样,但感受仅此而已。这时教师要适时指出:每段音乐运用的乐器、力度、节奏不同,表现的情绪也不同;运用这些音乐手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人们内心的情绪,刻画更生动的形象和情景。此外学习音乐不仅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而应在教授音乐的同时传承优秀文化,丰富学生的思维。如介绍我国的节日习俗及其代表的文化含义,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加强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一文化的内涵去欣赏音乐,方能有更为深刻的体会和理解。

3.2 艺术形象的引导

众所周知,即使同一作品同一观众在不同场合不同心境之下对作品的感受都有所不同,何况一个班集体呢?同时如何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乐曲上来而又不漫无边际的想象呢?首先,在教学中不能离开音乐的艺术形象作繁琐冗长的讲述,讲述过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阻碍其独立思考。而主动、精练、富有启发性的作品简介则有必要在音响感知之前介绍,目的在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音乐上来。其次,学生不可能在第一遍听完就能把握模糊的音乐形象,因此乐曲要反复的聆听,但不是让乐曲自始至终的播放;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分享等活动,使学生把握乐曲的大致艺术形象并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内心获得一个主干形象。当最后完整播放时,学生的想象力便会在原有主干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感受和想象丰富其艺术形象,而此时每个学生内心所获得感受则是老师的讲解远远所不能及的,这种感受对他今后一生所起的作摘自:学术论文网www.618jyw.com
用也是无法衡量的。
参考文献
张前.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M].北京: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1

2.1第一版.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3]薛琪.浅谈音乐课的审美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