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生学习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学年

更新时间:2024-03-10 点赞:6434 浏览:180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弱,知识面少,在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事物不易接受的情况下,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活动和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在低年级教学中,能起到一种变复杂为简单,变抽象为具体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计学习情境

解决问题的思维始于同题的情境,如:学生能从问题的情境中接收到信息,则问题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客观需要,能深深地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纠正错误,激发学生由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
例如:在教学“认识钟面上(时、分、秒)”这一课时,我利用故事导入:小朋友们,老师对你们讲一个故事,听完后,想想这个故事与老师桌面上的钟面有什么联系呢?
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有一座漂亮的房子,里面住着一个小熊胖胖。一天,小熊睡得正香,零、零零、零零零……一阵铃声把小熊吵醒了。小熊起身看了钟表,(教师出示一个6时20分的钟面)说了句:“才4点多,一定是闹钟出了问题。”便把闹钟的开关放到了关的位置,又接着呼呼大睡。过了一会儿,小熊胖胖起床一看,太阳已经照到屋里来了。于是,急急忙忙往学校跑去,到了学校,已经开始上第二节课了。“你们知道小熊为什么迟到吗?”听到这故事,学生情绪高涨,非常感兴趣地讨论起来,这个小熊可真马虎,他肯定是把表的时针和分针给看反了。这时,老师及时鼓励学生,并指名学生上台演示,通过操作,学生更明白了。以后,每逢遇到有关认识时间的内容,学生便会准确无误地读出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新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索、创新。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用教具出示可乐罐、礼品盒、牙膏盒等实物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的形状,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然后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学生每人都有一套学具,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我还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拼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再观察长方体的棱、面的特点,学生们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个个兴致勃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长方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
一堂好课不但仅仅是学生学会某个知识,也应该是个创新思维的起点,在数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节时,学生听到下课钟时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犹未尽的神态,发出的是不情愿的长叹,这都说明学生的创新活动没有停止。试想,他们放学后,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会创造出什么呢?我们应该使学生的创造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身。

三、合作交流、生生互动、与人分享

数学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是提倡小组学习、结合交流、与人分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认为:学习的过程中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某些方面,如果此时再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就能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进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
小组合作交流、生生互动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学生参与面广、效率高。但是,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而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保证交流的有效进行。一般说来,同类型的几道题,小组成员先每人做一道,然后互相交流、探讨,让人人都得到练习的机会,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动手操作时,能拓展学生的思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之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在这种合作氛围下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往往能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了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总之,新课程教材为源于:本科www.618jyw.com
我们教学改革提供了极为方便而丰富的资源,它系统地培养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场地,也给师生交往,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提供了条件。新课程教材是生活化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供经历、体验、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到亲切、感到数学可以学、感到数学必须学。新课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要学会善于处理教材,挖掘教材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设计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华阴市桃下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