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欧姆定律《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教学设计(1)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27666 浏览:12229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 创新整合点

1.对电压越高越危险的学习

课前:提出与本节有关的问题,借助博客、论坛、群等功能,课前在网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全方位释放学生的思维活动,体验探究活动中的愉悦。
课上: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学生展示课前探究成果、利用多媒体展示电流对人体的作用特征的表格,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欧姆定律分析,得出电压越高越危险的实质。

2.关于断路和短路的教学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往往不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而是直接给出结论、或列表归纳结论,而我们的设计把单纯的讲授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实验,学生要经历整个过程。通过探究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关于注意防雷的教学

通过展示雷电的图片和雷击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雷电的危害和防雷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同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各种避雷针。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拉近了学生物理之间的距离。
●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欧姆定律之后,利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本节课从电压的高低、电阻的大小对用电安全的影响入手,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的电学知识,解决有关生活中的实际的问题,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又提高在帮助他人时讲安全、讲规则、讲科学的意识。另外,课本还要求学生懂得一些简单的电路故障的问题,学会简单的故障排除方法,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基本的生活技能。了解短路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提高安全用电的意识。
● 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知识后,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还不太会将物理应用于生活,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学生从小对电有种畏惧的心理,缺乏合理用电、安全用电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防雷、防触电的措施缺乏认识。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欧姆定源于:论文网www.618jyw.com
律理解安全用电的道理,知道基本的安全用电知识。知道断路和短路,并知道产生故障的原因。知道如何防雷。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用欧姆定律对安全用电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安全用电,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自觉地执行和宣传安全用电。通过了解避雷针,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
● 教学环境与准备
多媒体教室,能够运行和投影课件。器材:干电池(

1.5V)两节、小灯泡(

2.5V)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 教学过程

1.课前自主探究

借助博客、论坛、群等功能,课前在网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教学难点的突破,重点的突出做好准备,具体设想如下:
前置性作业:
◇课前寻找高压危险图标以及带有这个图标的物体。
◇为什么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
◇下雨天为什么不要在大树下避雨?
学生根据问题课前自主探究,准备课堂交流。

2.课堂合作探究

(1)电压越高越危险
学生课堂展示问题1的成果。
师:大家对比“高压危险”与电池图片(如图

1、图2),并思考:电池也是有电的,为什么没有警示标志?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电压越高越危险呢?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你学过的电学知识分析一下呢?
图1 图2
小组讨论交流两分钟。
结论:由欧姆定律:I=U/R
当R一定时:U增大,I随着增大。对于同一个人,电压越大,流经人体的电流越大。
教师展示人体对电流的反应一览表(如表1)。
总结:经验证明只有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的,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V,远远高于安全电压,一旦发生触电,很有可能有生命危险。
(2)知识拓展
师:家庭生活中也有发生触电的可能,请同学们展示问题2的探究成果——为什么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
师生共同总结:由于潮湿会使物体电阻变小,由欧姆定律:I=U/R,当U一定时,R减小,I随着增大。
教师接下来介绍两种高压触电的方式(展示图片和Flash动画;高压电弧触电和跨步电压触电)。
得出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3)断路和短路
教师实验演示正常接通的电路,学生分组实验:利用电学实验箱中相关器材探究小灯泡电路中导致灯泡不亮的原因。小组合作交流并展示探究结果(如表2)。
总结:前三种故障的共同原因——电路没有接通,没有电流通过(断路,如图3)。
图3
第四种故障原因—当用导线将用电器两端相连时,电流不经过用电器,而是电源两极直接相连(短路,如图4)。
图4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小灯泡电路中短路时的现象(现象有:灯泡不亮,较长时间后电池发热)。小组讨论,利用欧姆定律解释。
(4)注意防雷
◇播放几个关于雷电和雷击的视频和图片。
◇学生展示问题3的探究成果。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生活中怎样防雷电?
小组讨论交流两分钟。
总结:
a.雨天不能在大树下或高大建筑物下避雨。
b.应该留在室内,关好门窗。
c.打雷时不要接听或拨打电话。
d.不宜在空旷场地打伞。
e.电视、天线、充电器、各家用电器的插头要从插座上拔下。f.高大的建筑物等必须正规地安装避雷装置,绝不能破坏这些装置。
◇介绍避雷针,教师出示各种避雷针的图片和防雷导线。
(5)师生共同总结
利用知识网络图(如图5),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本节课重点、难点的理解。
图5
(6)知识应用
小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如果有人发生触电事故,应该怎么办?
◇如果因用电不当而发生火灾,应当如何扑救?

3.课外拓展应用

要求学生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的供电电路,什么地方有可能发生短路?街头高压装置和学校配电室是否安装了护栏等防护设施?是否设立了警示牌?如果有什么不安全因素,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在本校论坛上发布自己的探究成果,供大家阅读,交流评价。
● 教学反思
1.亮点
(1)依托网络,将课堂延伸到课前课后
充分利用论坛这一平台,实现师生、生生全天候互动,同时注意课内、课外的联系,本节学习没有随着课堂40分钟的结束而结束,而将课堂知识的学习过程前移后续起来。
(2)以生为本,探究学习为主线
教学过程以探究学习为主线,共分三部分:课前自主探究、课堂合作探究和课后拓展应用。
课前创设物理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对安全用电的问题有所感知;课中以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交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课后设置有趣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理问题,将课堂延伸到课后。这样就使课前、课堂、课后学生能全程积极参与,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
(3)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从学生生活入手提出问题,通过课前自主探究、课堂展示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信息技术与物理学习有效整合
本节课的设计,试图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利用现代媒体教学的手段,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标志、文字、动画、视频等一些具体的信息引入到教学中,通过对它们的处理,在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的同时,其能力也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这种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比较多,是新课标所要具体体现的教学理念,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不足之处

学生的课前探究达成度参差不齐,个别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前探究。节课学习的效果没有得到检测,教师不能掌握学源于:www.618jyw.com
生的学习情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