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刻不容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当代历史教师刻不容缓责任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18840 浏览:763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全球化下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冲击,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阴谋,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何团结国民振兴中华民族?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们有不少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失去了理想,迷失了方向,尤其让人揪心的是一些青少年,注重个人享乐、花钱如流水、痴迷手机网络游戏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了他们追逐的时尚。对此,我们历史教师必须积极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关键词】民族精神;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复兴中华
民族精神是鼓舞国家前进的号角,是激发民族活力的灵魂。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不仅可以增强国家民族凝聚力,而且可以大大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2004年3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与深入进行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与中国历史教育放在首位。教育部随后颁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对上述精神加以全面贯彻。我们实施的新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是提出这样的要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因此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更要义不容辞,积极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使历史课堂教学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阵地。
在全球化下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激荡,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冲击,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阴谋,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何团结国民振兴中华民族?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就需要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日益提高。总体上,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形势良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从国际上看,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总的趋势对我国有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利的因素,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们有不少人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失去了理想,迷失了方向,什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优良传统统统抛在了脑后,有的置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于不顾,不择手段地拼命为自己捞取金钱、攫取财富;有的为了个人私利,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甚至不惜违法违纪,贪污受贿,出卖灵魂,出卖人格国格。还有不少人思想空虚,道德沦丧,热衷于追求那种纸醉金迷、挥金如土的腐朽生活方式。尤其让人揪心的是这种不良风气已开始影响到了广大青少年,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成了他们轻视讽刺的对象,而注重个人享乐、花钱如流水、痴迷电视手机网络游戏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了他们追逐的时尚。对于诸如此类的“精神衰落”现象和青少年中的一些“迷茫彷徨”群落,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教学去积极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民族进取心和民族责任感。我们的教学就应超越只为了应付考试的单纯知识性的范畴,而应把提高国民素质作为己任,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通过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宣扬中华传统美德,如公正无私、诚实笃信、戒奢节俭、善良豁达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宣扬现当代中华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北坡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因此历史教师更要把握好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表现在仁人志士对祖国的浓厚情感,对民族的无限热爱,对壮美山河的由衷赞颂,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他们那种强烈的忧论文大全{#GetFullDomain}
患意识。从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上下求索、以死明志的忧国忧民思想,到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再到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的思想写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的典型写照。随着时代的变迁,忧患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其内涵也愈来愈深刻,特别是到了近代,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时刻,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就表现得越发强烈,构成了那个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流。落后腐朽的近代中国备受侵略、欺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伟大壮举虎门销烟;邓世昌、丁汝昌等爱国将士强国御辱、殉国的壮烈举动;舍了小家为大家的中国和革命群众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一幕幕“感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历程永远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构成了近代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并成为促使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的重要因素,使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今天,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复兴中华又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呼唤着我们所有师生,所有中国人为之奋斗。
最后借用近代爱国志士梁启超的名言:少年进步,則国进步;少年强,則国强。当今作为历史教师的责任不是急功近利把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作为终极目标,而是要提高学生的现代人文素质,而是要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促进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高质量生活的实现。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