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探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更新时间:2024-04-03 点赞:4832 浏览:155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的“导”,教师适时的“因势利导”显得非常重要。课堂上,教师要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观点错误时、理解肤浅时、温故知新时、方法单一时、兴味寡然时等时机相机诱导。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因势利导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者、思考者和探究者。然而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离不开教师科学、合理的“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适时引导”。显然,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的“因势利导”显得非常重要,它能不断为学生指明探究途径,让学生主动开启化学智慧之门。

一、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巧妙催化。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时,常常会把自己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去。一旦问题情境发生了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往往会阻碍新问题的解决。这时,就必须改弦易辙,另辟蹊径,调整思路,另行出击。此时教师应及时催化学生“试一试”的,启发他们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向可能解决问题的各个方面辐射,尽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在不断的尝试与选择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二、在学生观点错误时予以点拨。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不轻易否定学生,也没有必要过早的向学生透露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和答案,而是通过巧妙的点拨,扭转学生的原有的观念,将错就错,因“错”利导。
如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高锰酸钾随着产生的氧气进入水槽,从而使水槽中的水变为紫红色。然而学生在实验室学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不会想到塞棉花。对此教师没有让学生将仪器拆了重做一次,而是让学生继续做下去,结果可想而知,整个水槽中都是紫红色的溶液。学生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后,教师点拨学生,用什么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高锰酸钾进入水槽,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塞纸团、塞棉花等一系列解决方案。于是教师又将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个实验重新做了一遍(这次试管口塞上了棉花),结果没有出现第一次实验时的现象,学生都为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而欣喜不已。实验做完后,教师将试管中的棉花取出让学生观察,结果发现有紫黑色的固体附着在棉花上,接着又将棉花放到水槽中进行搅拌,结果水槽中的水再度变为紫红色,这一正一反两个实验十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棉花的作用,给学生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效果非常之好。

三、在学生理解肤浅时诱发探索。

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其中具体的形象成分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这一特点使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深层意义和隐含内容常常理解肤浅;容易在许多具有探索价值的内容上无意间“滑过”,致使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的机会在无形中“流失”。

四、在学生温故知新时启迪迁移。

在初中化学里,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或延伸。因此,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

五、在学生方法单一时指导发散。

一般情况下,解决化学问题就是找出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因此也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 ,即只要得了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解题时很少对问题作深入地探索。为此,化学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多方位发散,多方位论证,多因素分析。

六、在学生兴味寡然时激发热情。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而强加性学习,只会扼杀学生的探索真理的”。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启发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教的本质在于“因势利导”,“因势利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因势利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因势利导”不是主宰,而是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的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怎么写论文www.618jyw.com
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5 年5月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课型》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年4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