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文化冲突与中国地域武术文化革新

更新时间:2024-02-01 点赞:16528 浏览:71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文化冲突是中国地域武术文化传播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矛盾现象,从文化学视角,依据文化冲突原理,采用文献调查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分析中国地域武术文化内部矛盾以及中国地域武术创新与发展走向。从而得出结论: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内部冲突的根源是习武者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其发展过程具有文化共通性。建议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创新之路是汇流地域内武术要素,整合拳种体系,世俗武术文化和精英武术文化同步发展。
关键词:文化冲突;地域文化;武术;共通性
1007-3612(2012)10-0014-04
Culture Conflicts and Its Creation of the Regional Martial Arts of China
GUO Shoujing
(College of Physical and Health Scienc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Zhejiang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martial arts of China, culture conflict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al martial art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ontradictory phenome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chool of culture study and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culture conflicts,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urvey, concept analysis, comparati源于:论文封面格式www.618jyw.com
ve study of law,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internal contradictions between regional martial arts of China and its creation with the tendency of the development. The conclusion of the article holds the ideas as follows. The source of internal conflicts between the regional martial arts of China is rooted in the practitioner’ values and their different lifestyles, but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shares the common features. The paper proposes the innovative path of China’s regional martial arts, that is to absorb regional martial arts elements, integrate boxing type system and simultaneously develop mass and elite martial arts.
Key words:culture conflicts; regional culture; martial arts; similarity
在奥运文化席卷全球的浪潮中,民族体育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自战争以来,武术在与西方体育的碰撞中逐渐处于劣势,以武术为对表的武术产生了自卑,西方体育在中国的发展逐步“占据了主流地位”,西方体育已经形成了强势文化。但是强势文化的形成不意味文化垄断,文化的“多元一体”模式才是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竞技武术是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为了中华武术走进西方体育竞技场而产生的,随着“进奥”失利以后,武术的发展更是引起武术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与反思[3]。
武术国际化发展道理没能将竞技武术送进奥运会,竞技武术也并非“歧路之羊”。“北京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尽管与奥运会项目存在本质上差异,但是同样会产生一种中西体育文明平等对话与交融效应。在批评武术“去传统化”倾向的同时,要警惕对传统和民族性的“盲目自大”和“去竞技化”倾向[4]。
在武术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应该看到本土文化的优势,应保持武术的地域文化自我意识,正确地处理武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问题,在吸取和消化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的同时,充实武术的地域文化修养,处理好中国地域武术文化间的文化冲突,使地域武术文化“改旧更新,完成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重建”[5]。
1 文化冲突释义
文化冲突是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对抗现象,存在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的整个过程,具有民族性、社会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文化冲突既是跨文化交流的表现,也是文化跨民族、跨地域、跨时代传播的结果;不仅表现为相互对立的文化间对抗,也表现为同宗文化之间的相互诱发。即表现在不同规范的文化之间,也表现在同类文化之间。文化冲突是制约文化传播与传递的不利因素,也是文化发展进步、缔造文明的有效动力[6]。
文化冲突可分为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中国地域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在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势必产生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冲突,冲突同样可分为内部冲突和外部冲突。外部冲突是指武术与西方竞技体育间的冲突,也可以扩展为东西体育文化冲突;是民族体育全球化冲突,属于国家民族之间冲突,处理不好会上升为政治冲突。武术内部冲突是指民族内部的地域间冲突,可具体到国内民间武术与竞技武术间的冲突;是中国地域武术民族化冲突,属于民族范围内拳种之间矛盾,属于良性冲突,是地域武术发展的动力。2 地域武术文化的冲突因素
武术文化是习武者社会行为的现实反映,地域武术的活动内容是习武人群的社会活动需求,武术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习武者的客观需求在武术动作上的内在体现。因此,不同的地域武术反映出不同的地域风格和特点,地域武术所处的客观环境,就势必产生的武术运动形式的具体差异,这种差异的客观基础就是地域文化的差异。就武术的地域客观条件看,习武者的地域生活方式差异是武术文化冲突的主要因素。地域客观环境所体现的武术内容的地域差异性,往往通过武术的运动形式体现出来,这种运动形式促进了地域武术动作技术的形成。习武者不同的地域生活方式,不仅导致习武者在行为规范上的具体差异和冲突,而且也导致了习武者在价值观念上的冲突和差异,从而也引起习武者在武术动作规范上的差异,以及武术价值理念上的落差。当不同地域习武者进行武术文化交流时,必然造成武术文化的地域冲突。例如少林武术文化与武当武术文化比较,少林武术主搏于人、外猛内静、禅拳一体,武当武术后发制人、贵柔贵化、内养忌抗,两者的技术风格和价值观念都因地域因素、习俗方式、宗教信仰等形成文化差别。
从文化的主体属性看,文化的主体属性是造成文化结构差异和对立的主要因素。地域武术文化的主体是习武人群,中华武术不同的地域武术主体是利益差异形成的前提条件,习武群体的利益追求决定了习武者判断武术行为问题的立场,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采取的不同地域文化视角,决定了对待武术活动的不同认识立场,对武术活动认识立场的差异就影响着习武者的价值观。武术价值观的核心是习武者的信仰,信仰本质上是习武者精神上的自我确认和肯定的方式,是习武者最高的价值理想,决定着习武者对武术的感受和评价,也是习武者获得自信和自尊的精神源泉,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通约的。例如齐鲁螳螂拳崇拜螳螂,闽南白鹤拳信奉白鹤,太极拳遵循阴阳太极学说,八卦掌依照卦象行圆,少林拳强调禅武合

一、武当拳要求道法自然。

3 地域武术文化的共通性
“文化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是否可能,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双方文化的了解和把握上。”[7]对地域武术文化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作出探讨,发现不同地域武术文化存在的共通性,促进交流发展;找出不同地域武术文化中的差异性,加强理解,避免争端和误会,从而以期促进地域武术文化相互认知和标准武术的顺利推进。
从纵向角度看,地域武术的共通表现在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存在上。具体地说,对于不同的地域武术,在没有外来干预的情况下,其发展历程都是相似的,一般都会经历“技击、套路(单练、对练)、理论”三个阶段,即从实战技术到套路演练,从套路演练到理论总结,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拳种体系,而后一个阶段的文化含量高于前一个阶段。每个时期的社会,武术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因为,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律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特定的社会规范。武术活动是习武者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习武者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性必然影响武术的发展,地域武术一定会受制于这种客观的价值取向的要求。地域武术的差异表现于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处的时代差异。原始社会人与兽斗,部落与部落争夺生存空间,武术主要是击刺搏杀。奴隶社会由于士阶层的分化,武术成为武士、游侠生存的技艺,个人技击术得到了专门的发展。封建社会,武术的多功能被开发出来,而不是只重技击一种功能,虽然技击仍旧是武术的本质,但武术的价值核心随社会变迁而转移。多功能、多元化现在已经成为和平年代的价值取向,武术的教育、健身、娱乐等功能已处于主动地位。由于武术的这一发展规律,沐浴在21世纪华夏大地版图上的各地域武术在发展中的功能就具有共通性。
从横向角度看,地域武术的共通性表现在相同的关系、共同的经济关系、共同的政治关系上。习武群体生活在同一时期具有同一社会形态和社源于:初中英语论文www.618jyw.com
会实践方式的背景下,即便不同地域的习武者所面临的武术问题基本相似。此外,地域武术文化的主体是一致的,都要思索自身的社会属性,完善和超越自我,处理自身与他(她)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地域武术的共通性在于习武者面临大致相同的问题,如探究所学拳种起源,追溯同门拳术的师承关系,研讨拳理,思索武术的价值取向,等等。
在同样的历史阶段,不同地域武术不仅面临的武术问题相似而且对问题的回答也是相似的。地域武术文化的差别仅仅在于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对同样的武术问题,不同地域武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例如少林拳,因习武者的加盟天下武术汇集少林寺,长期交流融合并与少林寺佛教文化融为一体,从而形成“禅武一体”的少林武术。再比如,流传于长江以南地域的地方短打,人们习惯称之为南拳,但在浙江沿海地区,由于习武者大多以渔民为主,习惯在船上习练,伴随渔民特有的水上作业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地方船拳。
4 地域武术的民族性
上文地域武术的共通性是文化整合先决条件。地域武术的民族化整合本质上是武术文化的民族凝炼,就是在传统武术的地域交流中,通过对异域拳术风格和技法的吸收与融合,不断丰富,进一步融合提炼,由地方世俗文化(地域性)发展成民族精英文化(国际化)的过程,是地域武术国际化的源泉。地域武术民族化与中国武术国际化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民族化是国际化的补充,而国际化又促进了民族化的发展[8]。
地域武术整合是各个门派创造领域的综合和一体化,过去武术文化对地域的片面性认识,将越来越被对武术的整体认识所取代。这种地域武术的整合一般是从武术的技术文化到社会文化再到精神文化迈进的,这种整合起到开拓地域武术文化视野的作用。例如,现代武术运动的“长拳”、“太极拳”和“南拳”就是分门别类的对地域武术的吸收和借取,形成中华民族武术的竞技套路,对武术的普及、竞赛和对外传播走出来民族体育竞技化道理。
武术在价值领域内也需要达到整合,这是整合的具体化,主要表现在实用方面。武术价值的本体标准区分和价值规范。前者确定习武者的动作规格,侧重于技术,它为武术拳种划界,赋予拳种以意义;后者确定动作的涵义,侧重于理想,它主要为技术动作如何运动变化提供理由,它并不直接规范习武者的技术动作,而只提供或技击、或健身修性、或审美娱乐等意义上的作用。武术的价值观领域还包括价值评价和价值地位,是武术价值观的空间拓展,能反映习武者对武术行为的客观态度。在冷兵器的一段漫长时代,武术属于兵家文化,其本质特征就是技击搏杀。但是,武术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和衍变,技击搏杀已经不再是武术的主要特征,其技击功能在热兵器时代明显衰弱了。武术在不断地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在与儒、释、道文化,中国的医学文化、养生文化等的融合中,产生了以健身文化为主的体育价值定位,其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竞技娱乐等功能凸显了出来。同理,以民族武术为主把外来体育价值整合到武术价值框架之内,也将会使地域武术文化在进行民族化整合中更具有当代意义和新的价值。
5 地域武术文化的整合渠道
多元文化整合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树立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念,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9]。归纳中国地域武术文化整合渠道,可以从地域拳种整合的渠道着手,一是不同地域内拳种动作要素的借鉴与融合,二是地域拳种的系统结构更新。
文化的地域性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地域特定的文化要素和特点的文化系统结构方式不同,地域内的拳种也表现出相同的文化特征。拳种体系是由拳术的个性动作要素和要素的特定结构组成,动作要素的文化特质和要素间的结构方式决定了拳种的整体特性和功能。不同地域的拳种动作要素大致相同,且具有共通性,但动作要素的文化特质存在差异,要素间联接方式各异,决定了拳种的地域性差异。无论是中州少林武术还是荆楚武当武术,还是巴蜀的峨眉武术、齐鲁的螳螂拳种,所有的地域武术拳种都有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身法、功法和拳理等基本要素,但是由于手型、步型、腿法等要素的结构发生变化,手法、步法、腿法等要素的联结方式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整体拳种特征和拳理,造成了中国武术地域武术拳种之间的差异。
地域武术的整合可以通过对地域武术中的某些要素的某种形式的改造,将其纳入到新的结构中。例如新中国“长拳”的诞生就是一例,为了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将查、华、炮、红、少林等地域拳种要素进行借鉴和融合,提炼优秀的动作技术要素,调整技术的联接结构,形成新的拳种风格,即便在传统拳种的发展过程中也能看到武术整合的印记。如闽南五祖拳是对少林五种拳法的提炼和再创,齐鲁查拳是回民拳术的综合体系,巴蜀峨眉武术是四川一带拳术的皈依,等等。地域武术的整合可以通过不同地域拳种对自身具有相似性质的要素的吸取、融合来完成。以“内家拳”为例,它作为“外家拳”一种相对的武术拳派,在明代曾享誉一时。由于“内家拳”的相关拳经和理论在相关文献中有一定的记载,后人通过对一些拳种加以改造形成了一系列内家拳的变种,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统称为“内家拳”流传至今。可见,作为这个统称的“内家拳”就是将分布在各地域的不同拳种纳入到了一个新的价值定位之中。
地域拳种整合的第二条渠道就是对整体系统结构的更新改造。如果地域武术文化是一个大的系统,那么每个拳种就是一个个小系统。利用文化的层次性理论,大系统的整合必须依赖小系统的要素重构。因此,地域武术的整合就需要拳种传承过程中进行拳理重构。拳种的结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排斥性,但拳种的各种要素是可以相互借用的,特别是拳理要素。地域武术的发展能不能跟上社会实践的新发展,地域武术的整体结构是否合理将起关键作用。地域武术整合过程中的文化借鉴与吸收就是打破不合理的整体结构,剥离其要素,重构新的适应体系。在新地域武术系统的构成中,武术要素仍是基础,它对武术整体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一旦地域武术新的整体结构形成,就会总体制约地域武术的内在要素,规范要素的文化特质,形成新的地域文化特征。
当然,依据文化系统论原理,同一地域内的文化系统之间,既是并列关系,也是兼容关系,既是系统与系统的关系,也是系统和环境的关系。“不同的文化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表述为系统与环境的关系”[10]。地域的每个拳种间既有独立的系统关系,也构成了某一拳种的外在环境。地域内的武术交流会促进拳种之间、拳种要素之间都会相互作用、渗透和影响,从而产生拳种的要素和结构变革与重构,引起拳种自身的整体功能变化。例如福建佛山的摘自:毕业论文结论范文www.618jyw.com
咏春拳段位制的出炉就是很好例证。咏春拳段位制的发展不仅借鉴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制度要素,而且重新建构咏春拳体系,整合出从武德到基本功,再到技术动作,由“小念头”、“寻桥”、“标指”、“黐手”、“木人桩”、“散手”构成一套完整的段位系统,无疑使咏春拳的传承和交流更为规范,势必加快了地方武术进入学校体育,乃至全球化步法。
6 地域武术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地域武术民族化未来发展趋势是汇流地域内武术要素整合拳种体系,地域武术的世俗文化和精英文化同步发展。一方面,在形式功能上将趋同,而要素内容上将趋异。地域武术文化形式上的趋同,主要指武术文化的民族符号认同体系建设。将地域拳种归纳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散手搏斗相同运动形式,构建由武德规范、行为规则、基本功、基本技法和拳经理论组成相同的拳种体系。地域武术在动作要素内容上趋异是指地域拳种的动作要素和技法上应有所区别。虽然地域武术的技击内核趋同,但是在借鉴其它拳种攻防动作内容的同时,一定要保留本土武术的特色技法,才能彰显地域风格。另一方面,地域武术在世俗文化发展方向上趋异,在民族精英文化方向上要趋同。武术的世俗文化是习武者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立足于习武者环境的实用性生活文化。地域武术的世俗文化趋异指习武者日常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和习武信仰的趋异,民间武术的发展就是世俗文化的发展趋势。武术的精英文化是民间武术的升华,立足于民族的高度,是对民俗文化的凝炼和重构,为地域武术的民族化、竞技化、国际化发展提供途径和保障。学校武术、竞技武术就是武术精英文化发展的成果,地域武术的民族化、竞技化、全球化道路是武术精英文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张俊伟.冲突中的融合———奥运文化与传统体育精神的发展思考[J]作家杂志,2010(4):175-176.
张祝平.从文化自觉的视域审视太极文化的勃兴[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1):25-28.
[3] 谢冬兴,姚正国.文化冲突下武术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2):21-23.
[4] 王俊奇.中西文化冲突与武术发展之路[J] .上侮体育学院学报,2007,31(4):53-56,64.
[5] 万希平,康安平.文化冲突时代的文化认同——基于全球化文化发展悖论的反思[J] .未来与发展,2009(5):73-76.
[6] 文善恬.竞技武术歧路之羊——武术发展要警惕一种“去竞技化”倾向的回潮[J] .体育科学,2008,28(11):87-91.
[7] 周海金,刘鸿武.论文化的互通性与差异性对中非关系的影响[J] .浙江社会科学,2011(6):41-48.
[8] 冯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民族化与国际化辨析[J] .体育与科学,2011,32(3):88-90.
[9] 马文静.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及发展[J] .民族教育研究,2011,22(4):23-26.
[10] 王来金.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化[D] .中国人民大学,2001:128.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