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探究小学数学自主教学有效对策站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6494 浏览:216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探究,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教师要改进教学策略,为此,本文从利用问题情景,营造兴趣氛围;提供探究空间,适时设疑促思;调整评价方式,构筑课堂三方面入手,探讨了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数学教学;自主探究;有效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并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意识,提高其探究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已经成为数学教师的共识. 教师不仅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更要在新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调整和改进具体的教学策略,真正使学生能自主探究,获得全面的发展. 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三方面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一、利用问题情景,营造兴趣氛围

1. 强化认知冲突,形成内在动力

当问题或任务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能力发生冲突时,人为强化这一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形成内在的探究问题的动力. 例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我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对抗赛,由学生报分数,看谁能最快说出它们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当学生才算出两三道时,我已判断完毕,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了疑问:老师为什么判断得这么快?有什么秘诀吗?这一对比冲突使得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求其中的规律.

2. 运用直观情境,提升外在情趣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且好奇心强,切合课堂主题的美观的画面、有趣的实物,都利于激发他们的情趣. 同样,直观形象的语言,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时,我讲了一个故事:一天,唐僧师徒四人非常口渴,孙悟空化缘得了一个大西瓜,大伙可高兴了,于是,猪八戒对孙悟空说:猴哥,您辛苦了,多吃点,吃这个西瓜的八分之一,我呢,少一点,吃这个西瓜的二分之一. 怎么样?同学们,你们认为孙悟空会怎样想呢?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极大兴趣,教师很自然得引出了研究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3. 适度利用竞争,唤起团队精神

小学生好胜心强,公平而有序的竞争将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探究的动力. 又由于小学生比较注重同伴对自己的评价,因此以小组或大组为单位,开展适度的竞争,会使学生的团队精神被唤起,被激发,被强化,从而产生学源于:高中英语论文www.618jyw.com
习的压力和动力. 例如,上《三角形》面积一课时,我给出了一个问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底是5厘米,请画出这样的三角形,越多越好.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时间5分钟. 学生热情高涨,小组自主分工,结果有的小组最多画出了近20个,然后集体归纳,用实例说明了同底等高三角形个数无限的道理.

二、适时设疑促思,提供探究空间

1. 明确方向,拓展探究时间和空间

探究活动开始前务必让学生明白探究什么,即知道研究的方向,只有明确目标,大家才能齐心协力地去探究,努力开拓探究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出示如下的实验操作要求:借助实验材料想办法知道你手中长方体纸盒的体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在比较明确的操作要求下,很快地投入到探究中.

2. 合作探究,整合探究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探索材料,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使各自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在交流中进行整合,促使集体智慧高度结晶. 同时,易于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它与同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推导出来的,其中包含“等底等高”和“乘以三分之一”两个要点. 如果学生不亲身实践,对它的理解就不会深刻,知识掌握就不会牢固. 如果先分组实验,再分别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小组内每名学生都从不同角度叙述了实验结论,强化了对“等底等高”和“乘以三分之一”意义的理解.

3. 关键点拨,避免无效探究时间和空间

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中有两种水平,即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连接部分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这种差异,稍加点拨有助于学生上一个新台阶.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中,让学生尝试自己动手测量计算长方形边长后,根据学生出现的三种量算的方法进行反馈点评:“你测量了长方形的几条边?怎么想的?”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与“长方形的周长”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学生原有知识与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三、调整评价方式,形成探究风气

1. 鼓励性评价

当学生提出探究设想或在探究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哪怕这种进展微不足道,甚至带有某些偶然因素,教师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予以表扬鼓励. 如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有一名同学得出:s = π■2,在得到肯定之后,他非常高兴,问:“我以后能否用这个公式计算. ”“当然可以. ”以后的练习中他就常用这个公式计算. 这也说明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最感兴趣的. 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这一点早已无数的教育实践所证明.

2. 期望性评价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成为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 当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气馁迹象时,教师应该用热情的言语、热切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给学生以自信. 教师的宽容和充满爱的语言,饱含期望的眼神,会使学生紧张的心理缓和下来,思维立即活跃起来,问题就可能很快得到解决.

3. 延迟性评价

适当延迟评价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飞跃皮鞋厂,今年上半年前3个月平均每月创产值81万元,后3个月平均每月创产值95万元,这个厂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创产值多少万元?”这样的问题只要把平均数加起来再除以2就可以了. 教师这里没有完全肯定,也没有一口否定. 而是组织大家开展讨论,同时,改编了例题帮助其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在月份数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的方法.
总之,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主动的探究参与对学生学好数学是必须的,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断改进教学策略,创设有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每名学生都有自主探究的机会和,体味数学学习与生命成长相得益彰的乐趣,从而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