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主动性心理素质教育之“主动性”中专生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32056 浏览:1458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笔者以北京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动实施参与体验式教学活动并取得良好效果为研究背景,论述了高校心理中心应该转变“等进来”的被动工作理念,实施“走出去”的主动工作方式,切实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主动性 走出去参与体验式教学 困境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之“主动性”研究的背景及必要性

(一)研究背景

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实践活动,既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还需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来开展。长期以来,非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对心理咨询及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采取“不看不听不接触”的回避态度。
通过大规模的主动性参与式教学活动,新生心理健康课程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学生对于心理素质教育的态度明显转变,增加了对中心的了解、认识和认同;二是极大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咨询意识。与上一学年相比,个体咨询总人次、团体咨询与活动总人次以及咨询约谈周接待时数等指标参数均出现大幅提高。

(二)研究必要性

1.发挥心理素质教育机构的功能性

纵观中国高校当前承担心理素质教育机构的主要部门是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有以下几项重要功能:①心理素质教育教学②个体/团体心理咨询③危机干预④科研工作⑤行政事务,但各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称谓不同,其功能侧重点也不同,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心理咨询中心,工作重点是咨询,如北京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第二类是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工作重点是教育,如北京交通大学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第三类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育与咨询并重,如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目前,大学生中的心理亚健康问题日趋明显和严重起来,所有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都十分迫切,学习适应不良、人际交往困难、感情问题是学生普遍面对的问题。各高校心理中心改变被动的以0.5%-1%咨询学生为重点服务对象的工作模式,变为主动的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工作模式。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增强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是当代大学生的迫切需求。

2.和西方教育理念接轨

咨询心理学首先在美国兴起。20世纪初期,美国加速工业化,城市人口剧增,需要有从事各行各业的人员,在职业选择与培训方面急待指导。职业指导的目的在于根据智力水平兴趣、气质等心理因素优选适合的工种,提高生产效率。
我国心理咨询工作是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以综合快速治疗神经症和身心疾病当主题作为开端。高校心理中心的普遍设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心理咨询开始秉承的理念是要求来访者有主动求助的意识,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高校的心理中心奉行的是“等进来”的理念。这产生的最大弊端是该教育模式只能解决不到1%同学的心理问题,99%的同学对中心不了解,对心理健康不关注。
近年来西方很多高校,包括UCLA等世界著名学府的心理素质教育已开始反思在高校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需求,主动“走出去”,开展一系列满足学生需要和发展的活动。因此,我国高校也应该致力于对心理素质教育“主动性”的研究,更大地发挥各高校心理中心的作用,切实提高所有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主动性的方式

(一)从以咨询为主的教育理念转为以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学生心理障碍和异常情况时有发生。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可以看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通过咨询治疗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的,而是要“防患于未然”,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提高主动性,通过实施全面的具有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营造全校的心理教育氛围,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竞争力,培养自我成长型人才,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更好地学习生活。

(二)不仅教师主动,更重要的是学生主动性的调动

主体作用是指“人在认识、改造外部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并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取决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同样,大学生心理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使受教育者将教育施加的外部压力主动转化为自身发展需求的内在动力,即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唤起其强烈的成长动力,才能真正达到高校心理教育的目标。实践证明,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体验式教学在实践中效果卓著。

三、目前心理素质教育之“主动性”在中国高校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人员配备不充分

2009年一个调查显示,高校中心理教师与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的师生比例最高为0.55%,最低为0.015%。专教师中,心理学博士占专业人员的比例最高为25%,教授最高比例30.8%。在被调查院校中,拥有中国心理学会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和拥有中国心理学会临床督导师资格的教师极少。教师人员的配备严重不足,直接影响高校中各项心理工作的展开与心理教育的发展。

(二)场地狭小

有调查显示,心理健康教育专用工作场所面积最多630平方米,最少20平方米,平均186.52平方米。各高校的咨询室平均2.9间,团体辅导室最多5间,平均1.4间。因此,如果开展全覆盖式的团体体验教学,场地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心理教育工作的展开。

(三)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受限制

教师的发展受限制会直接削弱教师对主动性工作的探索。一是目前90%的心理中心是在各高校的学生工作处的直接领导下,在行政体制内,行政事务繁多,教师人数少,没有专门行政工作人员,没有特定教学研究和科研时间,这必然限制教师在主动性方面的工作研究、探讨和实施;二是教师在行政体制内的职称评审受到限制,从教师工作积极性上来说,也会限制教师对主动性心理教育的开展和推广。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