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论语以《论语》看孔子德育思想系统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14478 浏览:6043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探究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就必须深入钻研《 论语 》。孔子的德育体系以他的“性相近,习相远”为人性论的基础,强调了人性中善的可能性;以“仁”为核心思想,把“仁”作为其他美德的基础;以“礼”为主要内容,“礼”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与形式;以“圣人君子”为培养目标;采用因材施教、躬行实践等教育方法。
【关键词】孔子 《 论语 》 道德教育 德育思想体系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他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部分。孔子首创私学,形成了丰富成熟的德育思想体系。他开创了我国教育重视德育的传统,为我国德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要想了解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就应当先读专门记录他言行的《 论语 》这本书。

一、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形成

孔子在30岁时就已经精通古代的大量文献,面对周朝衰落、礼崩乐坏、诸侯纷争和政治动乱的社会现状,他立志匡扶正道,以维护周礼为使命,形成了以恢复西周礼乐文明为目标的思想体系。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年老时候又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由此可见孔子对周朝文明推崇的程度。孔子在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他早期的弟子主要有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等人,他们在孔子那里主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重点是培养德行、陶冶性情,重视军事外交方面的训练。他的德育思想伴随着他的教育活动逐渐得到传播并且逐步完善。
孔子德育体系的形成与其特殊的背景有关。孔子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得孔子从小就立志好学;孔子所在的鲁国完好地保存了周朝文化,这为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文化背景;周朝衰弱,礼崩乐坏的动荡社会使得孔子立志肩负起振兴礼乐、教化民众的责任。
孔子名丘,字仲尼,殷商后裔。周武王灭商,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宗室,按照周朝礼制,因为距离宋国始祖超过五代,便改为孔氏。孔父嘉无辜被华父督杀害,孔父嘉的后代防叔畏惧华氏的逼迫而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孔子。孔子3岁丧父,母亲颜徵在善良勤劳,教子有方,遗憾的是在孔子17岁时也去世了,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磨练了孔子的意志,培养了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孔子有言曰:“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不仅少年时代就立志好学,他把学习当成是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正说明了这一点。
孔子所在的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当时鲁国的礼制是保存得最好的。孔子十分尊崇尧、舜、禹,非常推崇文王、周公的道德,孔子正是受到他们的影响才提出了“敬德保民”“不施其亲”的主张,这些成为孔子仁爱思想的来源。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界限已经被打破,所以他才会有机会学习“六艺”,学习《 诗 》 《 书 》 《 礼 》 《 乐 》 《 易 》 等典籍。这些典籍详细记录了先秦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状况,弘扬了上古圣贤们的高尚品德,为孔子德育思想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为孔子德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春秋时代是一个历史转折的时期,周王朝的统治已经彻底崩溃,原有的社会秩序已经荡然无存。面对这样的社会,孔子毅然以天下为己任,最初,他跻身仕途,曾经担任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和乘田(管理牛羊的小官),官位最高时做过鲁国的大司寇。他想通过从政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并没有得到施展,他周游列国皆不被重用。尽管经受这样的遭遇,孔子也没有放弃,转而以整理古代典籍和收徒授学为业。社会动荡、人心不古促使孔子尤其重视道德的弘扬,重视对学生道德的教育。

二、“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基础

对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人类自我觉醒、自我认识的开始。千百年来,关于人性论的问题,众多思想家给出了许多命题,先后出现过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三品说、性二元论以及性日生论等,这些人性论观点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最早提出人性问题并对人性问题进行阐述的思想家则是孔子,他开创了人性理论研究的先河。
孔子很少谈“性”,综观《 论语 》,仅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就是说,不管是谁,人性天生都是相近的,但会随着后天的习染而相差渐远。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说十户人家的地方,源于:本科论文www.618jyw.com
一定有像孔子那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只是没有他好学而已,这句话说明孔子认为他的德行是学来的;孔子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人们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主要依靠的是后天的学习。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理论从普遍意义上承认了人们天生之“性”是相近的,既然人与人之间天生没有太大差别,就不应该出现压迫和倾轧,而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和睦相处。由此孔子提出了人要有“仁爱”之心的思想,“仁者爱人”的待人态度和准则,推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尽管“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但是到了孔子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在孔子看来,正因为人性的差异是因为“习”的原因,所以才需要教育,需要德育。孔子的人性观点为社会中个体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寻找到了根源,他强调了人性中善的可能性。尽管孔子直接谈论“人性”的内容很少,但是“人性论”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中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无疑与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

“仁”并不是孔子最先提出的。早在孔子之前,在《 诗经 》《 尚书 》《 左传 》《 国语 》中“仁”字都曾出现过。但是,“仁”字在其中的意思不尽相同,内涵并不十分明确。许慎《 说文 》中从“仁”的字形和意思给出了三种解说:一是仁者爱人,一是仁是人应当有的心性,一是自然心性之仁。春秋之后的“仁”大多用的是仁者爱人的含义,表达的是横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正将“仁”字深刻诠释并广泛使用的是孔子。孔子明确“仁”为“爱人”,肯定了人的地位;他把“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作为人的追求目标,强调“仁”在道德规范中的主导地位,把“仁”作为其他美德的基础。源于:www.618jyw.com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