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浅谈中职语文个性化教学结论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16130 浏览:7016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育的个性化教学日益兴盛起来,中职语文教学虽然在教材和教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与新课改精神不相协调的方面”,存在着将中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割裂开来,没有在实践教学中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的问题。研究中职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把握,探究个性化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职语文的人文性价值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发展,语文课堂的人文价值被大力提倡起来。人文,《辞海》中定义为“人类的各种文化现象。”最早出现“人文”一词是在《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做了表述:“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进行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性学科特点。利用古代俗语、谚语、警句这些民族文化精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塑造其健康向上的人格,丰富其人文底蕴,加强其精神熏陶。
一是文化品德修养的作用。语文课文中包含了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源泉和基础。这些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基础。二是艺术审美修养的作用。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无尽神奇的美的力量,蕴含着无穷的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中职语文更应该加大审美教育,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中,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互补——个性化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的特点很多但“突出的特征是其工具价值”,语文学习首先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读懂文章的基础,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在相互促进同构成了语文学习的两大层次,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互补关系构成了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知识传授与阅读能力的有机结合。知识的传授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字、词、句、篇的学习掌握过程中,学生细微地理解了文章的意思,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了阅读能力,获得了人文熏陶。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主动阅读过程中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中获得阅读的能力和丰富的人文素养。
二是语言文字训练与学生心灵感悟相结合。叶圣陶先生曾谈论过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心灵熏陶的关系,认为知识的学习和心灵的感悟应该相互协调,语文“‘听’、‘说’、‘读’、‘写’宜并重”。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听、说、读、写,引导学生用心去领悟文章内涵,从而体会文本固有的人文价值。

三、中职语文开展个性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最佳状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要从教师教学观、教学方法和课堂设计上体现语文的知识内涵和丰富的人文素养,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因素,在强化基础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个性化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中职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自主积极学习的基础,是变被动地知识接受为主动地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现代大语文观要求学生要从生活中学到语文知识,学习语文知识最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中职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人文优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语文和生活相联系,在多彩的中职生活中丰富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科学定位,以学生为主体确立多元化培养目标

中职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在备课时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做到充分了解“学情”,确定课堂教学的多元化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要求,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做到多层次的目标设计,应用到教学中去驱动学生自己主动介入,注重学法设计,课堂设计变“教”为“导”,形成多元化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学生认字、积累词汇和句式,懂得标点符号的运用,又是靠阅读文章来实现的。”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在教学中发挥主导的作用,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强化活用语文知识,通过问题思考和训练加强能力迁移。
综上源于:论文 范文www.618jyw.com
所述,中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互为补充、和谐统一,开展个性化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互补的显现。教学实践中要通过个性化感染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中职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定位,以学生为主体确立多元化培养目标。通过这些策略,帮助教师逐步改变对新课改的错误认识,充分研究中职语文教学的实际,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中职语文新课程改革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张超.倡导自主阅读,涵养阅读兴趣[J].语文教学通讯(增刊), 2002,(07).
[3]张中行.文言津逮[M].北京出版社,2002.
(李荣如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2263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