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初探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01 点赞:28511 浏览:1317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原有的课程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课程功能由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为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课堂上的学习评价,也应由获取知识多少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多次评价机会,多维度评价学生,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就要关注学生在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评价;关注学生获得进步时需要如何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评价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
以下是笔者对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的一些做法的初浅探讨。

一、需要及时评价,更需要延迟评价。

长期以来,在教学中,不少老师都习惯于在学生解题或发言后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把学习中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能让学生在教师评价后及时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能量。但一堂课中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过早的评价,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当学生答错后,教师马上判错,学生会产生挫折感,会丧失继续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轻易地给出“对”或“不对”的结论,而要灵活恰当地运用“延迟评价”,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气氛中驰骋想象,积极思考,抒发见解,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
案例1:“8加几的加法”教学片断。
师:你们还会算哪些“8加几”的算式?
生1:我会算8+7=15。
生2:(立即大声反对):不!8+7=16。
(众生哗然,都说“错了”。生2黯然失色,满脸通红,嘴里嘀咕着:早知道就不说了……)
师(微笑着说):大家先别急,说不定这位同学有什么新发现,听听他是怎么想的,好吗?
(此时,生2再次自信地抬起头,但脸上还是流露出些许疑惑的神情。)
生2:上堂课我们计算9+8=□时,不是说过9哥哥得向8弟弟借1来凑成10吗?计算8+7=□时也一样,8哥哥向7弟弟借1,7就剩下6,不就等于16了吗?
(哦,原来是受“9加几”算法的负迁移。找到了症结,师把生2的想法板书在黑板上,让大家了解生2出错的原因,也让生2明白自己疏忽所在,最终算出了正确答案,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
师:通过刚才的争议,同学们都明白了计算“8加几”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8和2凑成10进行计算……
(师话音未落,生2又激动地站起来发表意见。)
生2:我明白了,计算8加几就拿2凑成10,以后计算7加几就拿3凑成10,计算6加几就拿4凑成10……这样计算快多了。
(生2语速之快、见解之新,令全班同学惊叹不已。)
上面案例中,当学生8+7=16的答案遭到众人一致反对时,教师选择的不是一票否决,而是宽容接纳、亲和引导。延迟的评价给学生提供了表达想法的机会,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寻因、纠错的台阶。于是,这位遭遇挫折的学生重拾可贵的信心,并迸发出创新的火花,真正满足了学生把自己当做“发现者”和“探索者”的心理需要。

二、需要教师单向评价,更需要生生互动评价。

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评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肯定某位学生的观点,就树立起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赞赏某位学生思维的火花时,就点燃了其他学生思维的火炬。因而,教师真诚的评价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憾,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活力。但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常常扮演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学生对于评价的结果不得不接受。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惰性,等待教师指点、评说,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新教育理念下的评价,应实现评价主体的转移,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评价,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一种互评互析的评价伙伴关系,使评价成为学生对自我学习行为的调控过摘自:硕士论文答辩技巧www.618jyw.com
程。
案例2:“分数混合运算复习课”教学片段。
出示题目:
[ ]
师:老师这里有几道题,同学们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谁的方法简便,从组友的做题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你要向谁发出友情提醒。(学生四人小组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
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你们讨论最激烈的一题。
第一小组代表:第四题,我们讨论得最激烈,因为小组成员找出了三种不同的解法。(教师请学生介绍三种解法)
第二小组代表:第三题,我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乘法分配律做,还有一种更简便,是把左右两边的算式直接减,因为减号两边算式的意义是一样的。
第三小组代表:我们小组对第二题的意见有分歧,有人认为先算括号里的比较简便,有人认为在第二步时把连减变成加法做比较简便。
生:我要向第三组的同学发出友情提醒,因为在计算混合运算题时,有时可以直接简便,有时只能中途简便,但是只要能简便我们应该灵活采用,这样我们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会更高。
师:你很有见解。不过,我认为只要自己感觉简便就行,因为我们每人对数学的感受不同。
新的评价理念把学生变成了评价主体中的一员,鼓励学生自评、互评。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由不同思想和观念构成的“复调”——学生与学生之间,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争论,相互理解;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学习知识,觉悟方法,修正思想,同时获得了极大的情感满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评、互评。

三、需要激励性评价,更需要反思性评价。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新理念的倡导下,老师们纷纷采取肯定的、积极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的确,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是,在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滥用激励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因为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激励、促进、反思、完善。因此,课堂评价在恰当运用激励性评价的同时,更要将反思性评价贯穿其中。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
案例3:“数与式的大小比较”教学片段。
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先让学生自由写几个比较数与式子大小的题目,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组织全班汇报交流。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小组学习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启发,有什么问题呢?现在又到了“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时候。
生1:我发现我们组的同学,有的都用“>”连接,有的都用“<”连接。
生2:我发现我们组的同学写的都是加法算式或减法算式和一个数比较的。我看到别组里有人用乘法、除法的。
师:你觉得用乘法、除法的式子行吗?
生2:行的,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也会写。
师:请你举个例子。
生2:13>3×4,9÷3<6。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生3:我们组认为,都是先把式子加起来或减起来,再比较大小。
如:21+10>30,先算出21+10=31,再拿31与30比较。
生4:(反驳)有的式子不要加就可以比。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4:如60○6+60,两边都有60,相互抵消,右边还有6,所以右边大。
(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
上述教学片断中教师创设的“你说,我说,大家说”这一环节,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评价他人与对自己反思性评价的机会。在评价与交流中,学生知道了数与式比较中的式子可以含加法、减法(教材中只有加法、减法),也可以含乘除法运算;知道了可以把式子得数算出来比较,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比较。因此,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在问题解决中的成功之处及不足之处。
“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这是课改下评价的本质。评价应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新课堂需要这样的评价,也带给了我们更加广阔的空间实现这样的评价。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