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探析高校生命教育实践体验式教学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14 点赞:14347 浏览:590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生命教育不仅是传授生命知识与生存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直接触及和提升人的心灵的教育。因此,它更需要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对生命的真谛有真切的感悟。人们通常将实践体验式教学视为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在生命教育中,我们应该超越这种对实践体验式教学认识的局限性,积极开拓社会实践体验、岗位实践体验、角色模拟实践体验、多媒体情境创设体验等多种形式,使其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生命教育;实践体验式教学;多元化实践体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倡导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实践首先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教育界兴起,进而扩展并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之中。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也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近年来,笔者也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结合当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和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生命教育要取得实效,它更需要学生个性化、实践性的体验,多元化的实践体验式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切实有效的方式。

一、实践体验式教学是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方式

实践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在模拟情境中进行虚拟体验,获得感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教学方式。生命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更需要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体验。

1. 实践体验式教学的认识局限

目前在教育界,对实践体验式教学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把实践体验式教学仅仅定位在社会实践体验上,局限了学生广泛参与的空间。生命教育与许多学科的教学内容一样,需要将有关的理论联系社会实际,特别是学生成长发展中面临的种种实际,以增强理论的时代感、现实感和针对性。正是从这一基本要求出发,许多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凭吊先贤遗迹,走访杰出人才等,努力使学生真切感受生命的珍贵与美好,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校外社会实践体验活动无疑是生命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式,有助于增强生命教育的现实感和实效性。但如果把生命教育的理论联系实践仅仅定位在校外社会实践体验上,就大大缩小了实践体验教学的内涵并限制了其外延。这也是生命教育甚至是当前人文学科实践体验教学方式长时期停留在“走出去,请进来”模式的根本原因。
其次,把实践体验式教学仅仅局限于真实场景的方式上,限制了学生广泛参与的形式。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也在虚拟社会中得到延展和创新,虚拟体验也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信息社会这一特点也深深地影响了生命教育的方式。笔者认为,在生命教育中应该引进虚拟体验方式,使虚拟体验和现实体验和谐互补,才能顺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趋势,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如果将生命教育中的实践体验仅仅局限于真实场景的现实体验形式上,实际上就是脱离了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特点,未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的作用,从而也限制了学生广泛参与实践体验的方式。

2. 大学生生命教育更需要多样化的实践性体验

生命教育的兴起与发展和生命哲学的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命哲学”一词来源于西方,指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具有非理性主义特征的哲学思潮。它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尽管各个生命哲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强调对人的生命的研究应该有别于自然科学。在这些哲学家中,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尤其具有代表性。狄尔泰一直对西方文明的危机有敏锐的洞察和体认,他认为,西方文明危机的基本症状是知识和生命的根本脱节。为了化解这种危机,狄尔泰主张研究生命的精神科学不应该采取自然科学的那种依靠实验和理性思维的认识方式,而只能由人的精神活动本身内在地去领会、体验[3]。笔者认为生命教育不仅是传授生命知识与生存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直接触及与提升人的心灵、洗涤人的灵魂的教育。它不能仅仅通过讲授的理性方式进行,而是更需要通过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并在领悟中提升自己生命的品质。实践体验式教学应该成为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方式。

二、实践体验式教学在高校生命教育中的类型

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实践体验式教学方式,既包括校外的社会实践体验,也包括创新的多元的课堂实践体验。

1. 社会实践体验

社会实践体验是高校长期以来广泛施行的一种实践体验方式,往往在暑期进行。参观考察、课题研究是高校生命教育中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体验形式。
笔者认为生命教育中尤其应重视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和遗迹,以先贤的精神激励大学生培养自己广阔的胸怀和坚强的个性。笔者在生命教育中十分重视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多次组织学生参观杭州市历代名儒遗迹,例如龚自珍故居、于谦墓地、章太炎纪念馆等。阅读他们的生平材料,诵读他们的作品,并且引导学生想象进入他们的年代,经历他们的生命历程,不断反问自己,如果遭遇先贤的境遇,自己该怎么办?经过这样的实践体验过程,能使学生的生命观发生一次飞跃。另外,以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就生命教育的有关主题开展课题研究,也是一种实际有效的社会实践体验形式。如笔者在生命教育中组织学生对“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杭州高教园区为例”的课题研究时,从选题、问卷调查到调查报告的撰写,整个研究过程都促使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珍惜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

2. 岗位实践体验

岗位实践体验包括校内与校外岗位实践体验。校内岗位往往由学生会、团委等有关部门设立。校外岗位则由有关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校外岗位实践体验,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正在大力倡导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体验的新形式。它突破了传统的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将参观访问与社会调查等获得的社会体验加以内化,通过直接的岗位实践体验来践行知行合一。
从目前高校推行的岗位实践而言,有的岗位实践是以勤工俭学的形式出现,但大多数是以志愿者服务的形式施行的。志愿者服务是以自己的善心、知识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技能以及时间为他人、社会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高校生命教育中的志愿者服务,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去敬老院、福利院和社区,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照料生活,定期为他们体检,教其防治疾病的知识与方法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对生命的认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3. 角色模拟实践体验

角色模拟实践体验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个真实的、涉及生命价值争论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情景表演把理论知识还原为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场景,促使学生产生共鸣,获得内心体验和真实感受,使知识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自觉行为。例如让学生扮演盲人去医院看病,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亲历角色的思想、情感与行为,就能进行移情性地理解,从而深刻地感悟到应该关爱与尊重残缺的生命,更好地珍惜现实生命。
角色模拟实践体验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进入问题情境。教师通过播放有关生命教育的影视片断、提供模拟案例等,激发学生强烈的活动热情与兴趣。(2)确定角色人选。(3)调动学生“观众”。让暂时未有表演任务的学生也进入“状态”,这是角色模拟实践体验能否成功运用的重要因素。(4)“表演”问题情节。学生扮演者按照事先设定的计划进行合作表演。(5)情境分析与讨论。观看角色扮演后,学生根据预先布置的问题进行相关情境分析。生命教育中运用角色模拟实践体验,不仅能使学生“走进”角色的生活世界,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思想、行为、需要和期望,而且还可以比照角色行为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审视。角色扮演的过程是学生本人与不同角色之间心灵碰撞的过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与良好品行的形成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4. 多媒体情境创设实践体验

多媒体情境创设实践体验,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充分感知、体悟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实践体验活动。生命教育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出现实情境,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心灵上受到震撼,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多种感觉器官的作用,主动地体验,积极地感悟,认真地思索。笔者认为生命教育中的有些内容尤其需要通过多媒体创设实践体验情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生命教育中一些微观现象的内容。如受精卵的形成、发育是一个纷繁复杂而又神奇的过程,教材上的文字和插图需要学生有一个想象的过程,但不是每个学生对科学场景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可以将胚胎的形成与发育的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充分领悟生命的奇妙、可贵而又脆弱,从而更好地珍惜生命。(2)生命教育中一些不可重复再现的内容。诸如车祸、地震、洪水等灾难事件往往伴随着个体生命的残缺或毁灭,在现实场景中是不可重复的,但运用多媒体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技术处理,能非常真实地再现灾难发生的过程,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如1995年,北京电视台在京通快速路上拍摄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频频穿越快速路的新闻时,恰巧遇上一起车祸:一名横穿快速路的行人被高速行驶的汽车撞得在空中连翻了几个跟头后,当场死亡[4]。这则灾难新闻因其有点令人恐惧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在学生心中深深烙下印记,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珍爱生命的道理。

三、高校生命教育中实践体验式教学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注重营造生命教育的情感场

笔者认为情感场是指在生命教育中,为激活潜藏于学生心理深处的情感,尽快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活跃起来并进入实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618jyw.com
践体验状态而创设的一种氛围。营造生命教育的情感场,尤其应重视教师的言教与身教。因为只有生命才能唤醒生命,只有人格才能感动心灵,因而生命教育要求教育者自身应生活充实,积极向上,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中,教师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期盼,通过相互的感染带给学生最直接的、最感性的认识与体验。因此,提升教师的生命情怀、生命质量是营造有效地进行生命教育情感场,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前提。

2. 注重引领学生不断地积累与扩展实践体验

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是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重要源泉,这种体验只能由学生自己通过合乎情理的想象、猜测、感知等各种“亲力亲为”的行动才能逐步累积起来。因而,生命教育中,教师既要突破实践体验的空间局限,又要突破实践体验的现实场景的制约,积极创新,多渠道地引领学生不断地积累与扩展各种实践体验。使许多原来不具有生命意义的各种现象经过学生的不断感悟,进入学生的生命世界之中,成为学生新的体验,形成新的更为稳定的更具有深切领悟的情感的基础,学生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价值的追求就会逐渐萌生于心灵之中,精神的境界与心灵的空间才能达到与实现。

3. 注重引领学生快乐地分享各自的实践体验

由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有别,性格气质有异,知识经验不一,体验也会有不同的差异。但差异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因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把自己的经验、体悟、反思等,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勇于修正自己的观点,善于充实自己的思想。当学生主动地将自我体验到的经验与他人分享,对方的经验也会不断地影响学生自身,促使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进一步完善以及精神世界的重新建构,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不断地有新的发现和感悟,生命教育中的实践体验也将更丰富、更完满。
参考文献:
[3]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9,125.
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2.
[4] 候建华.“穿行京通路酿惨剧”这条新闻的由来[J].新闻与写作,1996(9):4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儒家理想人格修养理论运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实践研究”(09YJA880026)的部分成果]
[责任编辑:文和平]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