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在地理教学中开展自主探讨性学习尝试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17333 浏览:731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案例】
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都会看见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风向测试的记录,原来他们是在开展一项活动探讨“为期一年的测试南京地区风向情况反思”,根据测试的结果,进行浅析发现南京地区风况:常年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2.6米/秒,强风向西北风,最大风速25米/秒,瞬时极大风速39.9米/秒。这与我们平时教学中的东亚季风的有关知识相左,一般来说,南京地区应该是双向盛行风——东南风和西北风。课本中的有关知识与现实生活发生了差别,是与课本矛盾还是课本内容有错误,这样一个话题可以作为我们高中学生探究的一个课题,对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是有一定的好处的。不迷信书本,相信现实,大胆思索,缜密探讨,变被动学习为一种自主的探讨性的学习方式。
【背景】
这个课题我酝酿了许久,在一批地理素质比较好的学生中开展,培养他们科学的精神,理性思维的能力。对于学习成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勤于学习、善于深思,对于学习有辨“证”的勇气,而不是一味地依赖老师。现在有些学生学习的惰性太强,喜欢老师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印在几张纸上,命令他们回去记什么背什么,渐渐地忘却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如何去学习,不愿意动脑,不善于深思,不喜欢和老师辩论,不能够提出反思。我希望能够在教学中给予学生这样的转变机会,对待学习也好,生活也罢都能够带有自主探讨的品质,理解学习的真谛!
【历程】
在高一地理教学中,我们在学习“风的原因和形成”时,曾经和学生讲过东亚季风的原因——是由于受到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别,所以在不同的季节,夏冬两季的时候,陆地和海洋的比热容不同造成气压高低的不同,根据风形成的机理(必须以高压指向低压)自然造就了此处的风就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冬季为西北风,夏季为东南风。
南京是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属于东亚季风区的范畴,是不是常年刮的是这种双向盛行风呢?学生当时异口同声地回答:“肯定是。”这时,我并没有及时附和他们,而是说,这个不足我们请班上的兴趣小组同学来回答一下。这时,班上兴趣小组的学生站起来很自豪地说:根据我记录本上的数据,我们南京一年中刮东北风的次数是最多的。班里马上一片哗然,一个学生小声嘀咕道:“不会测错了吧。”另一个兴趣小组成员很是激动地说:“我觉得我们的测量应该没有错。”那么,难道是老师解释错了?
这个时候我才开始进入角色,说道:“老师刚才所教大家的东亚季风的原理是没有错的,同学们辛辛苦苦通过自己的观察试验的结果也是对的。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们自己讨论讨论,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大家可以想想我们所学习风的形成原理。”班上一下子安静下来,大家都在看书,通过自己的深思来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突然有个学生喊道:“我知道了,但不知道解释的对不对?”我很高兴,让他说说看。他很是自豪地说:“风形成的原理,是由于有了气压差别,南京常风向是东北风,说明南京东北方向上产生了高气压,城市内部是低气压。那么有可能是由于东北方向的气温低于内城,所以导致了这一现象。”这个学生说完后,班上一片哗然,接着大家又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大家普遍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整节课大家都参与进来,积极讨论。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道:“南京在夏天和冬天的时候东南风和西北风刮得还是多的,说明海陆热力性质差别对南京的影响还是显著的。”大家看了看同学们的探讨报告,南京风向一年的情况,南京刮东南风和西北风的时间和天数后,都仔细的深思,觉得也非常有道理。
【效果】
这节课学得非常愉快,并且在之后的反馈练习中,我也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点掌握得很牢固,整节课我所讲的内容非常少,大部分是通过学生自己深思所得。当知识真正转换成自己的时候,就会实现真正作用上的理解运用。我们经常说中国的孩子是考试性的选手,一到拿诺贝尔奖的时候就没有中国人的影子了。什么理由呢?和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有没有联系呢?其实这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我尝试着尽量能够用科学的方式、用探究的策略来启迪学生,试图能够给孩子们建立自主学习、探讨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评价反思】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人的潜能基本上是相等的。”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主要不足不是学生的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好应学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教育者的职责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推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进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去构建知识系统,而不是复制知识。前人留给我们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在教学中,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不足至关重要,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不足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不足有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发现不足的兴趣,养成提出不足的习惯都有好处。
探讨性学习,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讨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探讨专题,用类似科学探讨的方式,主动地去探讨、发现和体验。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浅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不足,以而增强深思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革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次的案例探讨,我个人感觉效果是不错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尽可能多地通过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误区。让他们真正切切地掌握学习的方式策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