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中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探讨性学习

更新时间:2024-02-12 点赞:7131 浏览:2325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摘要摘要: 职业中治探讨性学习的主战场在学校,即以培养学生的探讨精神和探讨意识出发,把探讨性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探讨性学习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使课堂较多地呈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有利于学生形成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去发现不足、浅析不足、解决不足,以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职业中治教学探讨性学习
在职业中治教学中,适时、适宜、合理地采取探讨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探究能力,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课改实践告诉我:探讨性学习的主战场在学校,即以培养学生的探讨精神和探讨意识出发,把探讨性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主要应该利用好教材,挖掘教材的探讨价值。

一、注意四个不足,教师要做好引导。

不足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讨真理、创造发现的起点,有了不足才能引起思维,才能探讨。当前,在实施探讨性学习的历程中,有着一个主要不足:学生提不出课题或课题太泛而无以下手。实际上,每个学科本身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不足库,都隐藏着大量与自然、社会、生活休戚相关的值得探讨的不足。作为探讨性学习的载体,每课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关键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去发现、探讨。由此,在政治课中开展探讨性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探讨性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提出的探讨专题或不足应该是日常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和不足,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开展探讨性学习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教师自身的指导能力。
2.探讨性教学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由此,个人独立探讨是开展这一教学方式的最基本形式。但是,由于当前学校的硬件建设情况、学生个人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不足。由此,学生之间必须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与大家共享,最大限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议,以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讨出未知的知识。
3.探讨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有很大差别,它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革新、独立学习探讨,所以教师必须注意跟踪指导,及时总结。我们可以在确定小组之后,召开小组会议,师生共同商定探讨案例,只有制订详细可行的案例,学生才能有目的地去探究。而在案例中,要确定几个阶段,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小结,同时确定下个阶段的任务。
4.同传统的教学不同,探讨性学习更强调学生所起的作用,因而我们必须注意自身角色转换。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和作为被指导者的学生,应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里的指导既不同于说教,又不同于“布置任务”,而是一种探讨合作,更多地体现在探讨的方向和探讨的策略上,而不是体现在具体的内容上。

二、挖掘探讨因素,让学生获得成功。

1.以教材为依托,进行学科整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使教学的内容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有助于学生对某一不足形成多角度认识,在此基础上实现论述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不足的能力。
2.学生模拟角色,用探究激发兴趣。所谓角色体验,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亲临其境模仿某个角色,以而调动学习的兴趣及参与的积极性,以而获得真实的感受。如在政治生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组的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自主选择角色,自编自导,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学生兴趣盎然,进行积极准备,课堂气氛浓烈。它有助于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论述具体化。这样的课堂氛围,对培育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是大有裨益的。
3.关注社会生活,进行探讨性学习。我们要在教学历程中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现实生活实际、思想实际,针对课题难以确定等不足,注意引导学生以日常生活、政治学科学习热点、社会实践中去发现不足并提出不足,以而确定恰当的课题。指导学生遵循“三个原则”,坚持“三个联系”:兴趣原则、课题难度适宜原则、可操作原则,以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增强政治课探讨性学习的生命力;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增强政治探讨性学习的针对性;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增强政治探讨性学习的实效性。

三、重新解读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政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时代性,教材则相对滞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历程中认真加以重新解读。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传授真理,好的教师叫学生发现真理。”让学生自己尝试、发现规律或不足,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办法。探究是学生的天性,每个学生都怀有好奇心。可以说,在探究中激发的求知欲是学生爱学的重要的内在动力。如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有很多新的提法、新的观点。我在教学中便采取探讨性学习方式,让学生用新观点来重新解读教材,发现教材的不足,让学生理解、领会十七大文件的精髓,以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主动思维、探究活动,也能激发学生潜在的革新,以而在此历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及表达。

四、提供动手机会,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布鲁纳认为:学习不应是被动地接受的历程,而是一个主动求索的历程。学习的最初刺激乃是对于所学情境教材的兴趣。要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去,并且以个人方面体验到有能力来对待他的外部世界。以往教材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启发学生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而这种敢于质疑、求异的心理取向,正是革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核。新课程理念的教材观认为:学生不是教材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只是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学生留有进展的余地,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不足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在主动探讨和创造的历程中,培养探讨技能、澄清和反思自我的能力、与别人交流看法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想的开放性、对事实的尊重、愿意承认不确定性、批判性深思,等等。基于对新教材观的认识,我们应在教学历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如学完“社会主义初级阶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启发学生利用小结构建知识网络。有的学生把它概括为“五、四、三、二、一”,即五个概念,四个地位,三个作用,两个体现,一个决定。有的学生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初步画出网络。
总之,探讨性学习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使课堂较多地呈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有利于学生形成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去发现不足、浅析不足、解决不足,以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习的兴趣。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