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浅谈“5E学习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3-22 点赞:34564 浏览:1582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5E学习环”方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比较有效的一种理科教学方式和教学对策。结合“燃烧和灭火”的教学实际阐述了“5E学习环”5阶段教学方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过程、教学理念及对策。
关键词 5E学习环 初中化学教学 燃烧和灭火 教学对策 教学方式
“5E学习环”方式在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已被广泛运用,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比较有效的一种理科教学方式和教学对策。本文在介绍“5E学习环”教学方式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和灭火”教学案例浅析,介绍其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以期为化学有效教学提供参考。1 “SE学习环”介绍
学习环方式最早是由罗伯特·卡普拉斯(RobertKarplus,1962)及其同事在科学课程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探讨中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科学学习与教学方式。学习环认为科学学习或教学过程是探讨、概念介绍和概念运用3个前后相连的阶段的循环。因时代的变化学习环不断变换其形式,目前适用得较多的是由美国生物学课程探讨(BsCs)的主要探讨者之一贝比(R Bybee,2000)开发出的“5E”学习环方式(The5E’s Learning Cycle model),其一般程序是:参与(Engage)探究(Explore)一解释(Explain)一精致化(Elaborate)一评价(Evaluate)。由于上述5个环节都是以“E”(英文)开头,所以被称为“5E”学习环方式。2 “5E学习环”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2.1 教材浅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的教材编写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进展规律和概念学习的教学对策。概念学习包括2个过程,概括过程和辨别过程,一般有2种对策,替代性对策和生成性对策,而探究式对策属于生成性对策。探究式对策给学习者呈现概念的正例和反例,例如教材里面的白磷即为正例,而红磷即为反例,并促使学生推导出、或者是发现隐含在这些事例中的概念。教材先用图片及事例来说明燃烧与人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以实验探究及讨论来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在此过程中仔细挑选了概念的正例和反例,便于学生概括和辨别概念,以而掌握概念,进一步实现知识的迁移,根据燃烧的条件推理得出灭火的原理和策略教学论文。本节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和策略教学论文,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老师可利用教材的编排,运用“5E学习环”方式进行教学。具体实施如下。

2.2 具体实施过程1 参与环节(Engagement)

参与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向,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在这环节前通过调查或谈心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根据具体的学情及本节课的内容预先设计与学生生活认知相关的活动或理由情境来诱发学生对理由的反应,引入学习的主题和探究方向,并且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与燃烧有关的人类活动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古代人类钻木取火、古埃及人利用燃烧冶炼铜、人们利用燃烧加工食物、陶瓷的烧制、的爆炸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教师演示实验:蜡烛的燃烧、小木条的燃烧、纸张的燃烧、镁条的燃烧、用火烧石头,让学生对燃烧的现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继续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将其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
此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蜡烛、木条、纸张、镁条能燃烧,而石头不能?教师此时适时地提出疑问:什么是燃烧现象?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水到渠成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了,好奇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激发。

2.2 探究环节(Exploration)

这一环节是本方式的主体,知识的获得与技能和技艺的掌握都是在此环节完成的。在此环节,要给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验探究的机会与条件。在此环节前,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搜集或查阅有关本主题的资料,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设计案例并动手操作。倡议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教师在此环节只作为引导者和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者,适时给学生指导。
学生进行探究之前,教师可先根据前一环节提出的理由,引导学生得出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接着,根据课本的实验设计及教师的补充,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如下:
组一:实验①用酒精灯充分灼烧玻璃片
组二:实验②用酒精灯点燃纸张
组三:实验③(见图1)
组四:实验④(见图2)

要求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分工合作,记录好实验现象,实验完毕后交流讨论并得出燃烧的条件。
在此环节,教师应作为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者发挥作用,为学生提供实验用品,指导学生实验中药品的用量、实验的规范性等理由,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不断深化。

2.3 解释环节(Explanation)

这一环节是指学生对自己的经验开始抽象化、论述化,使其成为一种可交流的形式。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收集到足够的证据或数据,则在这一环节,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概念,转变错误的观念或不成熟的感性认识。
通过上一环节的探究,教师可以给出下.列的讨论题:
(1)由实验①②的实验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实验③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实验③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4)由实验④本来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5)综上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此环节可采取竞答方式,回答得最好的一组可获得在全班同学面前总结的机会,增加课堂的活跃性,并增加学生间的竞争意识。教师的这个行为,是把学生的观点当作强化物,这类型的强化承认了学生的贡献,因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运用学生的观点表明教师对其观点的接受,而且能给学生一种更强烈的自我价值感。
通过上述环节,学生不难得出,燃烧的条件为: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由于这是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出的结论,学生记忆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
至此,本环节还未结束,教师继续提问:燃烧是在3个条件同时成立时才能发生还是只要其中一个条件成立就可发生?学生通过已有的实验经验及交流互动,不难得出,当3个条件同时成立时燃烧才能发生。此时,教师介绍一种形象的表示燃烧条件的策略教学论文——“火三角”,如图3所示:

帮助学生形象地记忆燃烧的条件,同时借助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