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关于,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更新时间:2024-02-21 点赞:9583 浏览:350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否具有创造能力联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兴旺。而化学教学中,实验贯穿于整个过程,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探究性活动,具有创造性。因此,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就是在实验教学中,逐步探讨探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实验探究教学中,开放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探讨表明,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创造性活动。因此,教师必须营造氛围,构建开放式课堂。在实验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有一位老师曾经做过这样的测试。在分组实验中,对一组学生不断鼓励,并耐心细致地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自由探讨,以而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对另一组则是只要操作不规范,轻则责备,重则批评,学生因而就更加紧张,甚至发抖,试剂瓶口很难对准试管口。忙中出乱,一个简单的熄灭酒精灯操作,竟用嘴直接吹灭了。由此可见,、开放的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自由探讨,培养创造能力;反之,别说培养创造能力,就连正常的思维也会给打乱。

二、“实验教学”与“双基教学”相结合,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创造就是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与重组,创造能力强的人都具有丰富的信息储备,也就是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所谓“双基”即是概括性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所以教师要加强“双基”教学。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延伸,当论述在实践中得到体现时,会使很多微观的知识宏观化。在“分子运动”这一实验中,按实验步骤是在滤纸上滴酚酞试液,然后将滤纸条装入试管中,于管口塞一团脱脂棉,在棉花上滴10~15滴浓氨水,可以观察到滴酚酞试的地方由管口向里逐渐变红,由此说明氨分子运动到滤纸上使无色酚酞变红。当学生做过这个实验后,虽然理解了分子的微观运动,但没有什么革新,也没有知识的灵活运用。在上述实验中,“双基”好的学生把知识进行了迁移,把酚酞与浓氨水滴错了位置,发现实验现象为:脱脂棉变红,而滤纸条不变色,经学生浅析,原来是滤纸条上的氨分子运动到脱脂棉上了,才使脱脂棉变红。由此可见,只有学好“双基”而灵活运用知识,才能应对时代进展。

三、实验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现理由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起点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理由比解决理由更重要”。可见,培养学生的发现理由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起点,而好奇心是发现理由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检验二氧化碳的策略教学论文,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钙溶液会有白色浑浊现象,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浑浊现象又消失了。此知识点虽然课程标准没做要求,但在实验过程中只要学生发现了这个现象,就不能打消其发现理由的积极性,要很耐心细致地给予解释。在这个实验中,有的学生更加好奇地提出这样的理由,氢氧化钙溶液能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是否能用其他物质来代替氢氧化钙溶液,是否氢氧化钙溶液还可以检验其它气体,像这样的理由,教师必须做出合理的解释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服感和崇拜感。其次,教师要创设理由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例如,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首先做演示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整个实验过程,然后,教师创设理由情境,并鼓励学生以不同角度提出理由:①为什么水面会上升?②为什么水面上升约1/5时,不再上升了?③这个实验还说明了哪些理由?④红磷的量有无限制?为什么必须过量?⑤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实验结果会如何?⑥如果红磷用碳、硫、铁丝代替,试验是否能够成功?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理由情境,提出诸如此类的理由,让学生主动发现理由、提出理由,最终解决理由,以而培养革新能力。

四、实验探究教学中,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动力

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动力。化学是在分子和原子层面探讨物质的科学,因此要把宏观和微观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假设推理能力。例如在做“分子扩散”实验中,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放入品红,很快观察到液体变红,这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由此联想到品红扩散,其实就是品红分子微观上在向各个方向运动,所以可以使整杯水变红。拿一杯酒精,可以闻到酒精的特殊气味,为什么可以闻到呢?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假设推理能力,假设酒精分子是静止不动的,肯定闻不到酒精的特殊气味,之所以可以闻到这种特殊的气味,就是因为一个个酒精分子扩散到我们的鼻孔,所以可以闻得到酒精气味。

五、实验探究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

化学实验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理由的重要实践活动。在实验教学中,由教师设置适当地理由情景,学生提出理由或猜想假设,并设计出自己的实验案例进行实验探究,浅析现象,得出结论。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而且有很大的思维发散空间。此时,学生能充分地发挥主体能动性,因为学生是实验的设计者、操作者、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在学习“分子的运动”时,实验探究内容是:在第一个烧杯中盛有氨水,在第二个烧杯中盛水,并在水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把两个盛有液体的杯子用一个大容器罩住,发现第二个烧杯中的液体变为红色。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后,有不同的猜想,通过假设、交流、讨论、实验,可以找出理由的理由,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不但使学生的浅析理由能力、表达能力、实验设计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而且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渴望,学会了怎样通过实验来获取知识。这样知识不再是单调、枯燥和抽象的,反而是形象、生动、具体的。

六、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养成动手动脑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创造精神

创造能力就是科学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做科学,学生养成了爱动脑、爱动手的好习惯后,一旦对某个理由有着争议或疑问,他们就会采取实验探究的策略教学论文来解决。
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学生有了多次的实验训练基础后,便可以自主创造设计该结论的其它实验。例如,证明甲烷中是否含有碳元素的实验:将甲烷点燃,在火焰上罩一个带有导管的干燥漏斗,另一端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预测的现象是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以而证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对此案例,有的学生怀疑其可行性,学生之间争论激烈,只有用实验来证明。通过实验探究,结果发现,导管口几乎没有气泡冒出,澄清的石灰水没有显著变化。学生就此展开讨论,找出了理由的关键。由于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是沿着特定的路线扩散,而是向四周扩散,只有极少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导管。那么如何对该实验的案例进行改善呢?这又引发了学生的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使其积极动脑,进而重新设计实验案例,最终取得成功。在此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实验过程中的快乐和艰辛,也培养了学生常动手、常动脑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化学学习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探讨创造精神。
总之,由传统的实验教学转变为实验探究教学,能进一步加强和发挥实验的作用,使实验探究在课程革新初中英语教学论文中具有更高的教学价值,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形成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