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关系,在动物题材作品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24 点赞:22140 浏览:9664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教育作为一种引导过程,完全有能力促使学生去认识和体验生命,去把握生命流动过程中创造力火花闪现的美好瞬间,享受生命超越的高峰体验,关注人类与自然界中所有生命的共同命运,使学生树立不同民族和文化相互沟通、理解和彼此尊重的意识,让生命更具开放性。动物题材文学作品的生命教育即实现了教育对生命的引导,它既能发挥动物题材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更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高学生的生命品质,引导学生实现生命价值。它是个体生命的需求,更是社会进展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动物题材 生命教育 渗透
在动物题材文学作品中渗透生命教育,也应立足于人的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这三个核心。人类的生命虽不等同于动物的生命,但动物对自然生命的保存,对精神生命的书写,在丛林法则中所展现的生命“社会性”,亦对人类具有深远而震撼人心的启迪和警醒。

一、自然生命教育

在动物题材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师生要能够挖掘和利用其中有益于自然生命教育的资源,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然生命,学会欣赏自然生命,努力保存自然生命,端正对自然生命的态度。

1、认识自然生命

人的自然生命虽然与动物的自然生命不同,但两者皆是自然造物的意志体现,人不仅具有灵性,更具有生物性。在生物性这一点上,人与动物的自然生命情态颇有相似之处。通过对动物题材文学作品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立足于生物性,一方面使学生探讨自然生命的生长规律,另一方面,指引学生加强对自然天性的认知。人的形体是自然的造化,要遵循生物进展的规律。因而,生老病死是自然生命的常态,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渐次出现的各种生理现象是生命的常态。这些自然的属性不仅是人不可避开的,更应该是人要加以明晰和学习的。比如,通过《找汗》《奇妙的舌头》等课文的学习,既可以获取关于动物身体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引申开来加强对人自身身体的了解。再如,通过对《恐龙无处不在》《最后一头战象》《恐龙的灭绝》等课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死亡本质上是自然生命的消结,是自然生命的生物性所致,并不是由命运或神所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在以自然生命教育为教学对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而切实的教学资源,通过对动物题材文学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生命的生长规律,尊重自然生命的多样性,正确地发现并进展自我天性。

2、欣赏自然生命

自然生命的实体是身体。动物的身体有其形貌,有其状态,有其声口,动物的身体有痛感有舒适感,人类的身体亦如此。但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对一物质的迷恋,人类在追逐美的道路上却陷入迷途,或对美丑的辨别产生错误的认知,以致审美能力下降,或受错误的社会风气引导,一味追逐时尚,而不惜违背甚至损害身体。在青少年们披挂着奇装异服的今天,在他们蓄着长长的指甲戴着诡异颜色的美瞳的当下,在以减肥和整容为风尚的现今,动物形象的自然的美、朴素的美、本质的美,正如一条清澈的溪流,能够浸润并冲刷青少年们受世俗蒙蔽的爱美之心。鸟儿飞翔的优雅身姿是美的,大熊猫憨态可掬的肥胖模样也是美的;松树金龟子的小巧玲珑是美的,大象高大壮硕亦是美的;蝴蝶的斑斓色彩是美的,而母鸡的质朴气息同样也是美的。高级的美是自然无华的美,是清水出芙蓉的美,而非矫揉造作的过分修饰之美。将自然生命教育切入到动物题材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来,正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加强对美丑的辨别能力,以而使学生不盲以社会中错误的审美观念,学会欣赏并爱护自己的身体,生发对自然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二、精神生命教育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广阔的外延性使其成为培育精神生命的最主要园地,而动物题材文学作品为精神生命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过对动物题材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捍卫生命的尊严,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学生自觉提高生命的品质,激励学生实现生命的价值。

1、捍卫生命的尊严

生命是庄重而严肃的,生命是光辉而富有尊严的。一朵花儿纵被风雨侵袭纵被车足践踏,但它仍傲然而坚强的活着,它诉说着生命的尊严;一只鸟儿被囚于笼中,它不食不饮以致饥渴而死,它书写着生命的尊严;面对强敌的入侵,中国儿女曾不屈不挠以死相抗,人们展现着生命的尊严。动物题材文学作品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有的动物因遭受人类的不公平待遇而坚持与人类相抗争。比如《鹤群凌空》中鹤群与巨鹰的厮杀和搏斗,展现着动物英勇不屈的精神生命。通过对这类文学作品的学习,教师可以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庄重与尊严,帮助学生建立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生命尊严,以而塑造出美好的人格。

2、提高生命品质

生命品质影响着生命的广度、深度和高度,生命品质的提高是精神生命走向完满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基础。生命品质的提高包括众多方面,比如人的存活技能的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人的情感能力的提高等等。动物题材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以上三个生命品质的维度。
一方面,通过动物题材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激励学生加强对存活技能的提高。在丛林法则中,动物通过先天遗传或后天习得都能够掌握独特的存活智慧和技能。
比如《蟋蟀的住宅》中,蟋蟀能够筑造独特而精美的住宅,既能够遮蔽风雨又能够防范外敌;蜘蛛能够织网以捕食存活。在动物小说之父沈石溪的笔下,伤心崖边的斑羚竟然能够想到用老斑羚的身体作为二次跳板的办法,来使小斑羚跳过伤心崖以逃脱。这些动物超凡的存活智慧和存活技能无不令人类也深深慨叹和敬佩。因而,在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当代,学习这些作品正可以给学生以有益的警醒,使其自觉地去提高自我的独立存活能力,发挥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激发存活的智慧和技能。
另一方面,学习动物题材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心理的承挫性。动物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所体现出的顽强的生命意志,在弱肉强食的存活斗争中所展现的生命韧性,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海燕》在风暴雷雨中傲然飞翔,《斑羚飞渡》中斑羚飞渡伤心崖的以容和镇定,动物在存活的路上充满艰辛坎坷,充满危险和争斗,但它们却能以不屈不挠、无畏无惧的精神与自然抗争,与人类战斗。生命的勇敢和坚韧恰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要形成的重要人格品质。
1

第三,动物题材文学作品可以陶冶和升华人类的情感。人非草木而有情,动物亦然。并且在严酷的丛林法则中,动物的感情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石钟山的《雁》中,两只离群的大雁夫妻不离不弃,最后在寒冷的冬日清晨交颈而逝;《藏羚羊跪拜》中羚羊母亲为保护自己的胎儿而向老人下跪并流下两行哀求的眼泪;《鹤群凌空》中,受伤的鹤在两只大鹤的翅膀的搀扶下免去了死亡的厄运。这一幕幕动人的情景,这一幅幅感人的亲情、友情之场面,无不深憾人心,无不是对人类情感的陶冶和升华,也正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有力资源。

三、社会生命教育

在进行社会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处理好四个联系维度,即人与自我的联系、人与他人的联系、人与社会的联系、人与自然的联系。在青少年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联系认知,并掌握处理各种联系的能力。动物题材文学作品中即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命教育的资源,是进行社会生命教育的有力阵地。
对人与他人和人与社会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是社会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动物所生活的自然世界虽然与人类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大异之中有小同,动物在丛林法则中所形成的与其他物种以及整体自然界的联系,对人类大有启迪和警醒之用。对于人与他人和人与社会的联系教育,动物题材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教育资源可划分为两种,即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显性资源以寓教型文学作品为主,通过童话故事、寓言、小说等文学形式,利用动物为媒介传播人类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法则等。比如《鹬蚌相争》《骆驼和羊》《狐狸和乌鸦》《小马过河》等课文,皆运用拟人的手法宣传人类社会的规范,以教化学生,引导学生逐渐社会化。隐性资源以认知型和型作品为主,将自然界中动物之间的联系与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进行类比,以而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动物题材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大量的社会生命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发现和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联系认知。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联系是社会生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可持续进展的时代洪流中,学生只有将新型的环境观内化于生命中,在成为社会的生产者和创造者的时候,才会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联系,与自然和谐相处。动物题材文学作品中蕴含大量进行人与自然联系教育的资源,这在可持续进展价值观的教育中已阐述,在此不再重复。
张康日,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