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

更新时间:2024-04-19 点赞:6208 浏览:219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处在西方文化强势压迫之下,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于两大语文运动:“国语运动”和“新文学运动”。本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为基本时间段,以“国语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为背景,以黎锦熙、胡适、叶圣陶为中心人物,努力探索中国现代语文教育观念产生、发展和流变的基本状态及其意义。具体而言,国语运动联系着清末下层启蒙运动,历经切音字运动、拼音化运动、国语改革运动、口语文运动等诸多发展阶段,它直接影响着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整个过程;新文学运动以清末下层启蒙运动为发展基础,以胡适为先锋、鲁迅为主将、陈独秀为领袖,期望以文学改革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在胡适提倡“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主张之后,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合流。现代语文运动给语文教育家们的活动搭建了广阔的舞台。黎锦熙居于“国语运动”背景下语文教育观念的中心位置,胡适居于“新文学运动”背景下语文教育观念的中心位置,而叶圣陶则居于“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融合背景下语文教育观念的中心位置。历史的发生在时间上呈现为“顺向”的结构,基于理性的历史研究大体上也应当呈现为“顺向”的结构。由于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对于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考察的问题“起点”在时间上却呈现为一种“逆向”的特征。就是说由叶圣陶开始,及胡适,至黎锦熙。再具体地说,要理解和把握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关键是要把眼光放“远”一点,把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观当成历史发展中的“流”而不只是“源”。叶圣陶语文教育观是在“新文学运动”和“国语运动”两大语文现代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这两大运动的积淀与结晶。胡适因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而“暴得大名”,然后被陈独秀“逼上梁山”,誉为“文学革命的总先锋”。胡适提出的文学改良“八事”,无一不是语文方面的问题,无一不和语文教育观念的变革密切相关。胡适的《中学国文的教授》和《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可以看作是全面而具体的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代语文教育的“底色”源自于清末下层启蒙的“国语运动”,国语与国语运动是现代国家救亡图强的产物。《新著国语文法》确定了黎锦熙在语文现代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新著国语教学法》则确定了他在“国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由于他在“国语统一研究会”等众多国语运动组织中的重要影响,都使得他成为我们研究“国语运动”背景下现代语文教育观念的核心人物。历史发生和现实问题之间形成一定张力,才会有灵动的历史研究,或者说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基于现实“逻辑上”的理由来探讨这三位现代语文教育家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十世纪“前五十年”语文教育观念演变的基本面貌。另一方面,对二十世纪前半期语文教育观念流变过程的梳理,又能使我们更深厚地把握历史环境中的语文教育家们观念的意义所在。针对本研究的特点,除文献法之外,还采用了历史法、互文法、“对话”法等研究方法。【关键词】:国语运动新文学运动黎锦熙胡适叶圣陶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6-8Abstract8-13研究综述13-26一、论文的研究意义13-19二、研究现状分析19-23三、研究方法23-25四、研究结构25-26第一章现代语文教育家的“思想结构”26-49一、传统教育中的“语文意识”26-30二、《癸卯学制》颁布前的语文教育实践30-34三、《癸卯学制》颁布以后的“制度化过程”34-42四、现代教育观念与语文教育42-49第二章国语与国语教育——以黎锦熙为中心49-85一、卢戆章与国语运动49-62二、重视文法62-76三、《新著国语教学法》与国语教育观念76-85第三章国语要靠文学来推动——以胡适为中心85-135一、自由发表思想86-106二、理想的语文教育观106-122三、语文教育逐渐纳入现代教育系统122-135第四章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以叶圣陶为中心(上)135-169一、如何研究叶圣陶135-150二、修辞立其诚150-169第五章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以叶圣陶为中心(下)169-192一、语文习惯的养成169-175二、从“私下摸索”到“明里探讨”:以文章学为基础175-192结语192-201一、“教育”的口语文与“文艺”的口语文192-194二、教育与生活相互贯通194-195三、人文学者兼济现代语文教育195-196四、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对传统教育的“眷恋”196-198五、二十世纪语文教育的“前半期”对“后半期”的影响198-201附录201-210附录一:黎锦熙《新著国语教学法》之目录201-203附录二:胡适为青年学生开列的书目203-204附录三:叶圣陶语文教育著作情况204-210主要参考文献210-216后记216-21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