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迟钝采访

更新时间:2024-01-15 点赞:9411 浏览:417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当我穿过沾满露水的草地时才意识到这一件好差事。摁了摁门铃,屋子里一丝响动。时不时有几辆车开过。昏黄的灯光在雾里营造出光怪陆离的景象。
约摸等了十来分钟,手心都有些冒汗了,我又轻敲了两下门,屋里这才响起拖鞋“吧嗒”的声音。门开了,是—个健壮的男人,套着白背心,脸上的皱纹还透着些沧桑。
来意后,他有些狐疑地把我领进屋。屋子很乱,烟味和汗臭充斥了整个屋子。地上一张大凉席几乎占满了整个房间。我递了张名片,他小心接过,仔细看罢才装进口袋。我心头一热,学着他的样子席地而坐,有些局促,也许是大师不常接受采访的缘故。
“大师,您美好生活是怎样的?”
“在老家种块薄田,不担心生计,看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
“向往田园”,我刷刷地记下一笔,又问道:“您现在对挫折的是怎样的?”
“刚出来的时候没人要,我就都干,我只知道我得养家。挫折,反正……我人只要愿意就没东西拦得住。”
我又问了不足,他都会仔细思索后才回答,语言很朴实,却有不流于一般的积极。采访准备了很长时间,却很顺利。我整理着采访稿,准备起身离去,心怀感激,便说道:“大师,我次采访,真是谢谢您了。”他却突然板英语论文起脸,认真地说:“我真大师,也别这么说。”气氛突然尴尬了。把收好,却摸到了包里的书。我慢慢地把书拿出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一本新译的《钝感力》,希望您能写个书评。”他接过书,翻了一下说:“我不会写,但想和你说说话。”我也不好强求。
“你你现在的人生是怎样的?”他问道。
“不好也不坏,上上班,和不同的人群接触,听别人的故事。以前以为人生有无数种可能,可当你做了—个选择,转变就很困难了,同样未知,只好走下去。”
“这本书你看过吗?”他学着我的口气。
“翻过,有点感触吧,我有点迟钝,傻里傻气的,感觉不那么被人。”
他像是回忆往事一样,窗外,一群黑色的飞鸟掠过。喑哑的声音像是提醒了他些。他慢慢地说道:“小的时候,上学要翻一座山,下山途中最陡的一段坡上有一株桃树,我就想看看它开花的样子,后来架了桥,我还是去那段坡上看,春天里,了一树粉红的桃花,后来我就没读书了,算是的回忆。我这也算迟钝的美好吧。”
他一边说,我又不由自主地拿笔。他谈了,有小时候,也有家庭。他脸上每一道皱纹都藏着一段回忆。告别的时候,他还神情恍惚。像是依然沉浸在过去。
回到报社,交了采访,不好意思地告诉主编没拿到书评,他像是早已猜到结局,并不在意。
当我开始慢慢熟悉工作时,突然听主编欣喜地告诉我那篇采访获了大奖。主编说大师很少接受采访,更是不会提及的生活,这也算是独家报道了,更是听说大师已经归隐田园,不问世事了。“绝笔啊……”他不住地感慨着。
拿着获奖证书,我又踏上了去大师那儿的路途。在车上,我又想起我说我次采访时,大师板起的脸,也许是有点不尊重他吧。
拿着DV,想去拍拍屋子里的情况。敲了下门,里面很吵,门开了,大师竟然站在我面前,一脸尴尬。不知是里面的谁了我手里的Dv,有些埋怨地说:“这几天采访农民工的咋这么多啊!”我一愣,证书以手中滑落,夕阳落人地平线下的一缕阳光映在上面,闪出一片嘲讽着我的光来。
主题很深刻。真大师出场,假大师却代替真大师获了奖。媒体的浮躁,还是对大师价值的拷问?文章“迟钝”的内涵并耐人寻味。文字很精练。场景描写、心理刻画、悬念设置、比较体现等都因文字的简约而洋溢出含蓄与精美,有点冷幽默。
(指导教师:张兴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