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相形见性格 妙笔写人物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20841 浏览:94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鸿门宴》一文向以人物塑造栩栩如生、生动逼真著称。正因如此,后世论者论及《鸿门宴》人物多见仁见智,然其多论及人物,罕有对照比较,见其性格优劣。愚以为对照比较,深入浅析,乃是整体解读《鸿门宴》人物性格之途径。《鸿门宴》中人物自然地分为刘项两大阵营,这恰恰为人物解读了的文本。故将两大阵营人物,由尊而卑、由主到次的,逐次对照比较,评价人物优劣,进而探讨刘项成败的理由。
下面就以主帅、智囊、武士、叛徒四个,来探讨《鸿门宴》的比较艺术。

一、 双方主帅的比较

来看争夺关中王,项羽告密,勃然大怒,范增火上浇油,项羽暴跳如雷,足见其性格之简单粗暴;刘邦见到项伯,则竭力奉承,拼命拉拢,联络感情,自我辩解,其性格之世故圆滑。看鸿门宴:初见,刘邦谢罪恭恭敬敬、低声下气、委曲求全,言语虽恭,却绝不认错,足见其绵里藏针、柔中带刚;项羽则口没遮拦、泄露天机,足见其头脑简单,胸无城府。入座,项羽东向而坐,唯我独尊,足见其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刘邦则屈居下座,安之若素,足见其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范增举玦,项羽默然,项庄舞剑,项羽无动于衷,足见其自以为是,刚愎自用;项伯翼蔽,险象环生,沛公虽内心焦急却不动声色,足见其处变不惊,以容镇定。樊哙闯帐,慷慨陈词,项羽未有以应,足见其妇人之仁,优柔寡断;刘邦托词离席、不辞而别,留谢张良,足见其虑事周详,机敏精细。张良献礼,项羽受璧,足见其 于成事;刘邦回营,立斩无伤,足见其坚定果断。
比较,不难,刘邦、项羽性格完全不同:项羽的性格太感性,刘邦的性格却很理性。不同的性格,导演了两出截然不同的人生戏剧,导致了二人迥然相反的人生结局——刘邦走向胜利,项羽失败。刘、项的不同性格及人生际遇,恰恰应了那句时行的经典话语——性格决定命运。

二、 双方智囊的比较

曹无伤告密,项羽勃然震怒,范增趁机进言,概言之,其言有二:其一曰刘邦野心勃勃,其二曰刘邦有帝王之兆。范老夫子刘邦之勃勃野心,其洞幽察微、深谋远虑,刘邦之帝王之兆,虽涉嫌忽悠,却火上浇油,推波助澜,其激将、因势利导,而“急击勿失”的主张固然英明之极,却也暴露了其倚老卖老、趾高气扬的致命弱点;再看张良,项伯夜访,军事机密,借口仗义送公,连续两次追问,道出应变对策,足见其以容镇定,足智多谋。鸿门宴上,范增数次举玦,强行发号施令,敦促项羽下手,怎奈项羽,范增虽通谋略却不通人情,虽会做事却不会做人;子房陪侍沛公,观察席位座次,范增位居次席,未得项王信任,其谋不会得逞,足见子房洞若观火,成竹在胸。范增出招项庄,项庄拔剑起舞,其意常在沛公,足见范增心机深细,老谋深算;子房预设“伏笔”,刘项结为姻亲,项伯定然为“义”所驱,起身保护沛公,足见其未雨绸缪,老练沉稳。鸿门宴上,刀光剑影,形势危急,范增劳神苦思,得良策,子房预知危机,已料在敌先。子房出帐,召见樊哙,告以危急之势,樊哙闯帐,扭转倒悬乾坤,此一回合,子房抢得先机,争取,范增已处下风矣。宴后,子房留谢,恭词卑礼,不辱使命,足见其谋略,更有过人之勇;而范增却拔剑破斗,气恼与愤怒形于辞色,失望与怨恨脱口而出,并将内部矛盾公开化,足见其盛气凌人,冒颜犯上!
范增、张良都足智多谋,然张良知己知彼,范增知己而不知彼,张良谋胜一筹矣!更的是对待主帅的不同态度:张良定位准确,态度谦易平和,范增则越俎代庖,态度颐指气使。
不同的态度,决定了鸿门宴这出戏剧的走向,决定了刘项斗争的胜负成败。张良、范增的不同态度后来不同的人生结局,也印证了时行的那句话——态度决定。

三、 双方武士的比较

双方武士的代表,项庄、樊哙有其点,那忠心耿耿,勇武威猛,但身上恐怕是异多同少。如若不信,请看:项庄受亚父浅析利害,教唆鼓动,方才出场,实乃被动;樊哙则未等张良发话,开口便问,得知情况紧急,便悍然闯帐,极为。拔剑起舞后,项庄严格遵照亚父之意行事,按部就班,步步紧逼,孰料项伯拔剑对舞,项庄便只能与之缠斗而无计可施,足见其机械教条,不知变通;樊哙不召而至,带剑而入,无礼非法,击倒卫士,“嗔目视项王”,其行事粗暴莽撞,可能会使事情更加糟糕,但樊哙樊哙,他大斗饮酒,大块吃肉,消除项羽之戒备,更赢得项羽之赞赏,足见其粗犷豪放,气冲斗牛。如此,樊哙还慷慨陈词,展滔滔不绝之辩才,放言高论,逞口若悬河之机锋。他先数暴秦之失,意谓天人共愤,罪有应得;接表沛公功德,影射小人之心;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前硬后软,引君入瓮,说得项王张口结舌,“未有以应”。此番陈辞,寓假于真,却使项羽真假难辨,藏虚于实,却使项羽虚实混淆,貌似理直气壮,实则一派谎言,看似推心置腹,却能混淆视听。信口雌黄,却能滴水不漏;瞒天过海,却能挪移乾坤,真可谓移花接木,偷梁换柱,此亦足见樊哙反应之敏捷,头脑之机巧,语言之精彩。
相比之下,项庄似巧实拙,似智实愚,樊哙则勇中有智,粗中有细,不啻有天壤之别;项庄时刻掉链子,樊哙危急时分人来疯,简直有云泥之分:孰高孰低,不言而喻矣。项庄、樊哙的体现恰恰印证了那话——“机变转变历史”。

四、 双方叛徒的比较

曹无伤官居汉军左司马,地位虽不算显赫,也算尊贵,但他却甘当叛徒,背弃主子,究竟为何?不妨走进其内心深处,探究其心理动机。其心路历程大致如下:刘项大战在即,危机四伏,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一旦开战,覆巢之下,难有完卵,定会玉石俱焚,曹无伤自然在劫难逃。既然如此,那么曹无伤打打的小算盘,自在情理之中。曹无伤会想,既然刘邦是垃圾股,为何不及时抛售?既然项羽是绩优股,为何不趁机买进呢?其政治投机商的面目便昭然若揭了。项伯官居左尹,地位更为显赫,他夜访张良,又为何来?理由当然是张良对之有救命之恩,他懂得知恩图报,救恩人于危难之中,便是忘恩负义。若说曹无伤政治投机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项伯为小义而救人,则宽恕矣。之所以如是说,是他虽懂小义,却不识。张良固然有恩于他,但张良是外人,项羽固然简单粗暴,但项羽是亲人啊!亲疏远近,其岂不知?明知而故犯,其可恕乎?!
再看此后两人所为,曹无伤并无举动,可能是潜伏汉军营中,静静等候佳音;而项伯却与刘邦结为兄弟,约为婚姻,允为刘邦开脱。稍有政治敏感者,便可戳穿刘邦结为兄弟、约为婚姻的拙劣伎俩,而项伯却“不识庐山真面目”,仍为刘邦鞍前马后,拼命效劳,至可悲也!项伯不明两大军事集团斗争之你死我活,难晓刘项之间利害联系之调和,尽力和稀泥,争做和事佬,其不明政治斗争之残酷亦甚矣!更有甚者,项伯竟公然为刘邦辩护,其居心何在?!竟公然“翼蔽沛公”,其意欲何为?!仁义、伦常、报恩等道德意识竟然将项伯捆绑得如此密不透风!竟然让项伯如此地头脑发昏!须知保护刘邦亦乃即背叛项羽,此实乃天下之大不义也!侄儿项羽的基业倘若不保,其焉能享荣华得富贵?项氏一族焉能得以保全?项氏家族荡然无存,敢问项伯寄迹何处?其岂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语乎?背叛意味着趋利忘义,意味着疏亲近外,意味着狼心狗肺。
曹无伤见风使舵,为求自保,而向项羽告密,岂料竟被项羽出卖,死得极为窝囊。他的死恰恰见出了刘项性格之优劣:项羽为推卸责任,竟然推出曹无伤,替罪羊,进而泄露了天大的军事机密,进而断绝了的情报来源。试想此后还会有谁愿为之潜伏卧底,情报?而刘邦回到军营,立诛曹无伤,杀一儆百,真可谓“该出手时就出手”。试想刘邦对叛徒如此斩尽杀绝,还会有谁胆敢背叛刘邦?曹无伤的死使得项强刘弱的情况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可能。而项伯的吃里扒外也验证了刘项性格之优劣:刘邦见风使舵,精于逢场作戏,世故圆滑,八面玲珑;项羽则雾里看花,反应迟钝,优柔寡断,一味纵容。刘邦见风使舵的结果是化敌为友,逢场作戏的结果是化友为亲;项羽一味纵容的结果是自掘坟墓,优柔寡断的结果是纵虎归山。性格的差别,也使得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刘邦倾斜。
曹无伤、项伯对义利的选择看似清醒实则糊涂,看似聪明实则愚蠢,可悲的结局恰恰印证了那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四个的比较,使得刘项两大集团四个层面的人物性格之优劣得以清晰再现:刘邦阵营以主帅至叛徒四个层面,个体上占据绝对优势,整体上也凝心聚力,众志成城;而项羽阵营以主帅至叛徒四个层面,则个体上有着显著缺陷,整体上也各怀心思,离心离德。两大阵营人物的不同性格,决定了楚汉战争的成败;两大阵营人物间不同的凝聚力,转变了历史的走向。
文献:
①欧阳宇著《〈鸿门宴〉“樊哙闯帐”赏析》,《语文天地》1999年第10期
②葛新民著《浅谈项伯在“鸿门宴”作用》,《文史杂志》2007年第6期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222300)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