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人,墨乡往事

更新时间:2024-04-17 点赞:9705 浏览:425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前记
我的老师说过,爱读书的人里没坏人。爱读书的人,是好学上进的、讲理的、还有几分性情的。可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真能自乐呢?有多少人宁可放弃灵魂的享受,而沉醉在世俗之乐里呢?说物质不好的,灵魂能在知识的享受得更轻盈点、超脱点,那才是最好的。对的渴求,也对文化至死不渝的追求,这一是幸福的,艰难的。让人高兴的是,以前有那么多热爱的人,现在还有,也将会有,是生生不息的。
胭脂红粉浮于面,女子有才亦是德
在古代,女性通常靠依附男性而有着,她们历史中一阵模糊的香气,连名字都模糊不清。大女性以小受过男性那样的教育,精神世界对她们来说是关闭的、不有着的。,总有女性,愿意用尽来换取知识的权利,对她们而言,脂粉、妆奁、锦衣华服,都不如薄薄的几册书来得让人愉快。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林语堂先生在沈复《浮生六记》的英译序中说:“芸,我想,是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林先生语“芸”,便是沈复的妻子陈芸。沈复在《浮生六记》卷一中写到:娶陈氏。陈氏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以师,脩脯无缺。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对于这样幼年失去了父亲、用十指维持家庭生计的女人,有比文学和更能让她身心轻盈,在现实世界中超脱的呢?她凭着记忆,字字地指着《琵琶记》学会认字。我几乎想象穿长裙着背心脚踩一双小小弓鞋的女子,将每个字的语音和联系时的那份高兴。
那个炎热的六月,沈复携陈芸去沧浪亭爱莲居西间壁消夏,檐前老树一株,浓阴覆窗,人面俱绿,“因暑罢绣,终日伴余课书论古、品月评花而已”。这大概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对书痴而言,比身世两忘地沉浸在的世界里更让人快乐。
枕席枕藉,意会心谋
在陈芸的李清照,甘愿生活在世界里的人。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说,当时家境颇为清贫,“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一对夫妻捧着各自的衣服去典当,拿完钱便去买、碑文、画作,将一本又一本书亲手抄下,留下买不起的一幅画品赏一夜,而几日不悦,这样的场景,实在是让人又辛酸又欣羡。的人都能将灵魂看得比肉体来得,而这样的人,有灵气,但也同样是不幸的。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每次读到这里,想到这样聪慧逼人的女子家破人亡,与丈夫一起用了一生的精力的碑文在战火中消失殆尽,都简直想哭。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我无比向往这样超越声色犬马的书中乐趣,女子的热爱知识,德性。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藏书自古不易,要流传下来更是艰难——前有春秋战国时的“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秦时焚书坑儒后“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汉朝时河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以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魏晋王修存粮不满斗斛,却藏书数百卷,张华家无余财,唯有文书溢于几箧;唐朝韦述藏书两万卷,在安史之乱中荡然无存,仅抱《国史》藏于山中得免;宋起私人藏书蔚然成风,宋敏求家住春明宅子时,书迷都爱搬到他家附近以便借书,竟使周围的房租比往常提高了一倍;后有清朝黄丕烈借债典当也要购得善本,绘书图、岁末祭书,将元明戏剧的垂绝孤本保存;丁申、丁丙两兄弟在战火烽烟中抢救《四库全书》……
每一代都有属于的关于和知识的故事,是艰难的、痛苦的。宋代藏书家江正搜罗、抄写了几屋子的书,可是江正故后,子孙守书,散落民间,或火燔水溺,或鼠虫咬毁,“市人烈之以藉物,有张氏者所购最多,其贫乃用以为爨,凡一箧书为一炊饭,江氏书至此尽矣。”元代藏书家庄肃聚书至八万卷,奈子孙不知爱惜,以至编秩散落,危素采书时,其家又恐所藏兵书、图谶书犯禁,纵火焚书,待收拾余烬,仅得五百卷。
缕缕阁中芸草,郁郁爱书之情
明代中期,隐退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了天一阁。,宁波范氏天一阁传了十三代,这无疑是盛举——爱书人对知识不顾的追寻和执著,都凝聚在这幢明代的建筑里。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世界历史上现存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阁楼粉墙黛瓦,满屋子的书卷气,屋内的玻璃柜里还有当时夹在书中防蛀的芸草。范氏后人多么幸运,生活周围书,每一本对知识的信仰。
天一阁有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借书到防火,一应俱全,这它能突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一警句的理由。规则无比严厉,这几乎是对文化的尊重下对人的冷漠: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不与祭,即不参加家族祭祀,这在古代是的,于家族不承认这样的子孙)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摈逐,不得与祭。冰冷的规则,在客观上保护了珍贵的,却也显得不近人情。
嘉庆年间,宁波知府丘铁卿的内侄女钱绣芸是酷爱诗书的姑娘,一心想要登天一阁读点书,为了这一点点权利,竟要知府做媒嫁到范家。她宁可用的身体去换取这些沉甸甸的知识。但她万万想到,当成了范家媳妇还是登楼,说法是族规禁止妇女登楼,另说法是她所嫁的那一房范家后裔在当时已属于旁支。钱绣芸天一阁的任何一本书,她却为那些她心向往之的制作了防蠹虫的芸草,郁郁而终。这样的悲剧无疑了藏书的矛盾:究竟是将书让人去接触,还是用尽规则将书好好保护,将文化束之高阁?
藏书读书,忠贞不渝
对文化的执著以来艰难的。卢照邻《长安古意》末二联为“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读书人和藏书人以来寂寥的,自足的,自成世界。藏书的是资金,对书和知识的痴迷,更信念的传承、信仰的坚定。范钦在弥留之际竟然给后代出了难题,他把遗产分成两份,一份是万两白银,一份是一楼藏书,让两房挑选。万两白银立即享用,而一楼藏书则除了沉重的负担,任何享用的可能,范钦本身一辈子的举止早已告示后代,藏书绝对有一本变卖,而要保存好这些藏书每年支付一大笔费用,这对和知识的忠贞。他故意让遗嘱变得不近情理,让立志继承藏书的一房完全无利可图。他知道,这时候只要有一丝掺假,再隔几代,假的成分会成倍地扩大,他也会重蹈其他藏书家的覆辙。知识是掺假的,敬畏知识的心更是如此,要有为之放弃的决心。,范钦的长子范大冲要来了那一整楼的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