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大专(数学)师范生微格教学实施方式探讨

更新时间:2024-03-26 点赞:6275 浏览:1826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固然如今很多高师也开设了小学教育专业,但中师仍然是落后地区培养小学师资的主要阵地,假如把高师院校比喻成中等教育教师长大的摇篮,那么中师的五年制小教大专就是小学师资长大的摇篮。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职业行为有很多特点和技术要求,需要进行特殊练习。然而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整体性使得教学能力的培养出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尴尬局面。根据时代需求和教育发展的实际,研究微格教学的理论基础,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结合小教大专《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以全面培养师范生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力为目的,充分挖掘微格教学内在的价值,构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可操纵性强的数学微格教学系统,是五年制小教大专教育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微格教学的历史与现状、微格教学的性质和研究内容、研究的理论构想及练习模式、小教大专数学微格教学的实践研究。微格教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伦教授等人发起的培养师范生的一种方式。微格教学的理论模型包括理论学习和实践练习两部分,示范和评价是两个核心要素,教学知识库、视频案例库以及硬件设备库是整个微格教学系统的有效支持。通过国内外专家学者几十年的研究和实施,已经充分证实了微格教学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本研究并不是对微格教学理论的研究与探讨,而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国内外已有的微格教学理论,结合五年制小教大专这一面向欠发达地区培养小学教育师资的特殊产物,以广元师范学校小教大专数学专业微格教学为个案,研究探讨微格教学对五年制小教大专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也是行之有效的。从而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师资培养和培训,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模式。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抽取2000级、200和2002级共206名理科班(小学数学教育方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本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理解微格教学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为本地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能力培养模式上起到导向和鉴戒的作用。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熟悉到当前我国欠发达地区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方式存在的困惑与不足,从而为克服我们在促进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高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方面碰到的困难和障碍提供有效的改进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本地区不同学科、不同层次教师的教学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为今后验证、充实并完善教学技能对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关键词】:微格教学技能培训数学微格实验研究
【论文提纲】:摘要3-5Abstract5-10第一章前言10-191.1问题提出10-111.2相关概念界定11-131.2.1教学能力与教学技能11-131.2.2微格教学131.2.3五年制小教大专131.3文献综述13-161.4本课题的研究意义16-171.5本课题的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17-191.5.1实施方案171.5.2可行性研究17-19第二章微格教学的历史与现状19-302.1微格教学的产生与发展19-222.1.1微格教学的产生19-202.1.2微格教学的发展20-222.2微格教学的本质及特点22-242.3微格教学的理论基础24-252.4微格教学的练习内容25-272.5微格教学的实施步骤27-282.6微格教学存在的问题28-30第三章数学微格教学研究的理论构建30-423.1数学微格教学的性质和内涵30-323.1.1数学微格教学的性质30-313.1.2数学微格教学的内涵31-323.2数学微格教学的技能32-333.3数学微格教学的意义33-343.4数学微格教学的理论模型34-363.4.1数学微格教学的理论学习35-363.4.2数学微格教学的实践练习363.5数学微格教学的功能36-373.6理想数学微格教学的实施步骤37-393.7微格教学练习的一般变通模式39-423.7.1录音微格教学39-403.7.2范例警示式微格教学403.7.3听课互评式微格教学40-42第四章多位一体化特色微格教学42-464.1“听说读写”综合式微格教学模式42-434.2培养学生课堂观察能力与笔录技巧434.2.1课堂观察能力的涵义434.2.2课堂观察与笔录技巧434.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评价43-454.3.1反思评价的涵义444.3.2反思评价的步骤44-454.4建立练习档案45-46第五章多位一体化模式对数学微格教学实践的探究46-615.1研究对象465.2研究目的46-475.3研究方法475.4研究的实施方案47-50(一)准备阶段47-49(二)实验阶段49-50(三)总结阶段505.5研究数据采集实施细节50-515.6研究结果及分析51-585.6.1实验结果分析51-525.6.2调查结果与分析52-555.6.3课堂笔录个案55-585.7实践研究体会及结论58-615.7.1实践研究体会595.7.2研究结论59-61第六章问题与展望61-63参考文献63-66附166-70附270-71附371-73附473-76附576-77附677-87致谢8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