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校全纳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26 点赞:23338 浏览:106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的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推动教学论文积极介入,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聋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多年来一直采取封闭式教育,在普通教育日新月异的情况下,要使所有聋生真正融入健听生中,接受与健听生同等的教育,就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与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促使他们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实现教育上的全纳。
关键词:全纳教育聋校语文课堂教学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其基本原则是: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别;学校要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
我们学校于2006年春天与邻近的普通小学联合,进行了融合教育实验(全纳教育的前身),目的在于使聋生融入健听学生中,进入他们的学习环境,与他们共处并合作,消除健听学生对他们的歧视和排斥,以提高聋生各方面的素质,为他们真正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鉴于当时的条件,实验班级授课采取了两种形式:体育、美工、微机课以及活动课在普校由结对班级的教师讲授,语文、数学等文化课仍在聋校进行。
多年来,聋校的课堂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授人以鱼”及“填鸭式”教学法,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策略单一;加之聋生因听力障碍,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思维的连续性差,常常是一节课讲完,教师口干舌燥,学生却收获甚少,有的同学甚至一问三不知,更有甚者到毕业时仍写不出一篇语句通顺、意思连贯的作文。而在普校,课程标准夸大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终极把他们培养成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的主体,归根结底即达到学生自能进展的目的。现行的全纳教育,也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因材施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推动教学论文学生介入,引导学生协作,鼓励学生革新教学论文,允许学生失败;教学设计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采取公道的课堂管理办法,增加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由此可见,传统的聋校课堂教学策略已经不适应教育的进展。
我作为一名聋校语文教师,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分类教学到随班就读,再到融合教育,一直进行着课堂教学实验与革新教学论文。在这个过程中,还鉴戒了普校的新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及自能课堂的有关论述,反复尝试、改善,摸索出了一套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学生的进展,也有助于全纳教育的进展。

一、熟读课文,大胆质疑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聋生因听力障碍导致阅读困难,思维进展缓慢,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差,学习能力差。要想进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培养其学习的能力,阅读是最有效的策略,由于阅读的过程是学生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修改自己语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索的过程。因此,学习新课文前,可首先布置学生读课文,借助字典扫除阅读障碍,提醒学生留意阅读过程中的停顿和重音,做到有表情地、熟练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课堂上,可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如教师领读、学生个别读、小组齐读、师生同读等。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读的兴趣和习惯,进展学生的语言,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一步了解,有助于学生发现不足,并有目的地去探究。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发现:有的同学会发现某个词语的意思不明白;有的同学会发现某个句子的语序和原来学的不一样,像“把”字句和“被”字句;有的同学会发现今天的生字有一个和以前学的字有相似之处(形近字);还有的同学会发现课文的内容自己非常熟悉,像聋校语文第九册第十八课《捉鱼》,很多同学有相同的经历……接下来,让学生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并把不足写在黑板上。对有发现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其积极性,同时也能激励其他同学认真思索,发现不足并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在老师引导下,在其他同学积极情绪的影响下,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阅读、发现并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发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最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是欢快的。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进展学说,我们熟悉到: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构成人的全面进展的内在因素,要实现人的全面进展,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及主体能力,就是说,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乐学、好学,主动去学习,主动去探讨,做学习的主人。建构主义教学观也以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是认知行为的主体,而教师是行为的主导;教学的内容应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建构活动发生作用;学生以原有的经验世界中,组织起相应的建构原材料,自己去提不足、选策略和探讨验证,去进行表达、交流和修正,以而有效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以而实现自主性进展。自主性学习的观点以根本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夸大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自觉自愿地学习,实现教学最优化。
课文读熟后,学生发现的不足都摆在黑板上了,接下来就是让学生积极思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寻找不足的答案。学生思索的过程也就是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新旧知识的联系沟通了,不足的答案也就有了。需要夸大的是:学生自主探究需要时间,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学习的有效时间。当然,夸大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是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赐与适时适当的策略指导,并赐与鼓励,赐与提醒和帮助,使学生的思索能顺利进行,而不致于被某一个不足困住,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家以为: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建立多向通道,增加信息来源,教学效果远比讲解提问方式要好。因此,分组合作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一直使用的策略。我将班内学生依据听力、智力、学习能力及其潜能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优、中、差生适当搭配,把个人探究、小组讨论、互帮互助、全班交流等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探究、交流的时候,要求各成员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得出不同的答案;学习较优的同学要引导学习较差的同学,在帮与学的过程同受益;或是由此学生做彼学生的“老师”,为不懂者解答不足,给学生充分的展示个性的机会。学生发言时,不管对与错,其他同学都要掌声鼓励其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得到同伴的鼓励和认可,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友好竞争的精神。

三、汇报成果,总结评价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汇报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的回顾过程,通过汇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加深了,并与旧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组织语言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不断加强。
合作探究结束后,首先,由每组学生推选一名代表,汇报本组自主学习的情况,主要包括:小组成员介入的情况,小组成员质疑的内容、探究的策略、交流的情况。然后,每组再推选一名学生,汇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又在心中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梳理了一遍,使之系统化;教师也在听的过程中,掌握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而有的放矢地加以补充。最后,由师生综合评价,评出自主学习的个人榜样以及模范小组,颁发活动红旗。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自我熟悉、自我肯定以及熟悉别人、肯定别人的过程,作为起导向作用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每个人作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即:要使每个人与其他人相比较,也要看每个人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使评价真正成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四、演示内容,欢快巩固

聋生因听力障碍,往往以目代耳熟悉四周的事物,长此以往,眼的功能得以进展,因此,他们对眼睛看到的东西记忆比较深刻。再者,人们轻易并乐于记住亲身介入的有趣的事情,并在大脑中长久地留有印象。为此,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步,可安排学生演示课文内容(主要是在学习课文阶段)。例如,在学生自主学完《要下雨了》一课的课文时,让学生毛遂自荐,担任课文中的角色,演示课文内容。表演者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剧情、分配角色,然后一边表演一边口述课文内容。表演的同学极其投入,观看的同学兴趣盎然。假如时间充足,可以换另一组同学演示,让每个人都亲身体验介入的欢快。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了学生自主介入的力度,也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一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教师的讲授,满足了学生自主进展的需要;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进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革新教学论文,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策略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不足让学生自主解决。
成效:课堂气氛活跃,质疑、交流之声不绝于耳,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每个学生都敢大胆开口说话,口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介入》.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2.杨秀治《教育学》.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