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语文教学症结和解决策略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21400 浏览:9618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和各学科相比,在生活里的运用广泛,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实用的一门基础学科。但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方式策略不当,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较低,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笔者以为这是没有认真反思我们语文教学中有着的弊端必然出现的结果,只有找准初中语文教学不足症结所在,才能够找到解决不足的策略。

一、不足的体现

一是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学生以为语文可学可不学,由于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二是有应付老师的心理。学习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以不对学习中出现的不足作积极的思索,以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三是有着畏惧心理。一些学生由于学习语文的成绩不高甚至出现倒退现象后,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四是有投机心理。有些学生抱着投机取巧和考场“超常发挥”的心理,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

二、不足的原因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熟悉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屋子一样,需要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缺乏充分的熟悉,以不留意观察生活,以不读课外读物,以未几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较之其它学科,中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体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熟悉课内和课外的联系,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中考试题与教材的联系是“流”与“源”的联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二是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学生进入初中后,产生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由于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困难多够刺激”。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考试温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造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自然就没有人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当回事了。

三、应该采取的策略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探讨表明,人的需要能天生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假如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中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浅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级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单元课文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单元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这以后,有一些学生还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以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固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由于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温习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固然正确简洁,但老师假如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策略就是“赋”。讲“兴”时,我借用了一句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来讲解“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策略,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镇教育办公室)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