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18891 浏览:831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多年来,据我认真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初中生有75的人对语文课不太感兴趣。所以,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心愿。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指出了兴趣爱好的重要量。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成功的几率也高;做不感兴趣的工作,他的才能只能发挥20。学习活动也是如此。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在有兴趣时,往往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进,使大脑皮质得到营养物,能把留意、记忆、想象等心理因素都调动起来,使之积极化,所以说,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
达尔文也曾在他的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刻了解任何复杂的不足和事物。”
兴趣是人的熟悉需要的情绪体现,它是在过去知识经验尤其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熟悉某一类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兴趣和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的发生以一定的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某种事情优先地给予留意,并且对它有向往的心情。
兴趣又分为两种,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它轻易使学生满足,却难以持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它情感性强,吸引力大,短期效果好。间接兴趣是因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它理念性强,靠意志的气力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和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吸引力差,轻易疲劳。
这两种兴趣是可以转移的。当一个人觉得他现在或将来需要某种知识或技能时,他就会把兴趣转移到这方面来,这是间接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对这种知识的了解日益深透,对这种技能日趋熟练,这时,他的兴趣不仅仅是由于需要,而且还由于这种知识或技能本身,这又是直接兴趣。以质变、宏观的角度看,这种转化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孕育和积累;而以量变、微观的角度看,这种转化又时时刻刻在发生。每一次直接兴趣的效果都为间接兴趣的产生增添了有益成分,而间接兴趣的任何收获都是促成直接兴趣的有利因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堂课45分钟,每一分钟教师都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不过有时是直接兴趣,有时是间接兴趣。
一般说来,上课之初,学生的留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操心的不足上。这时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讲个故事、设个悬念或提个不足。总之,应像于漪老师说的“课的起始阶段不能疲疲沓沓,要如爆竹鸣响,如京剧中的‘亮相’,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然而,由于直接兴趣难以持久,只是短期效果好,所以,当教学进入重点、难点不足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产生间接兴趣,要靠他们的意志努力去掌握这些内容。但间接兴趣吸引力差,轻易疲劳,尤其对中学生来说,间接兴趣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心理学言,中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留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弛),所以,间接兴趣后,教师可适当运用直观材料或趣味性的谈话使之转入直接兴趣,这样,学生的大脑便可松弛下来……下课之前,学生的留意最易涣散,所以,也要激发间接兴趣,温习一下课上的内容或布置一下课后的作业。
总之,于漪老师说:“上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师的聪明,学生的闪光点,有读写听说的结合,同时课一定有节奏,要有张有弛,张弛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练习密度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地一浪推一浪地组织教学内容。”换句话说,教师应该正确把握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转化的规律,二者互相交叉,灵活运用,使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上所讲解的材料,对材料加以浅析的事实的处理策略中。”可见,激发兴趣的策略有两个,一是要深入挖掘教材;二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宜的教学策略。
深入挖掘教材,意味着教师要仔细探讨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精细地揣摩,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掘课文的智育、德育和美育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兴趣的第二个策略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适宜的教学策略。
根据一般的观察和调查,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文学习兴趣呈现塔形方式,以初中到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其学习年级成反相关。二是在各类书籍中,最喜欢文艺作品,不太喜欢自然科技和社会科学书籍;在常用文体中,最喜欢记叙文,不太喜欢说明文和议论文;在文艺作品中,最喜欢小说以及散文,不太喜欢诗歌和剧本;在影视种类中,最喜欢故事片和动画片,不太喜欢科技片、新闻片和戏曲片。
针对第一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形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则更倾向于抽象思维。那么体现在教学上就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
1.通过提问、口试、举办演讲会、组织朗读比赛等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的检测,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实践证实:“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会得到均衡进展的。
2.持之以恒地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尽量提高语文教学成绩。要引导学生将自己会识、会讲,会用的字、词、句和读懂的文章、摘记的出断以及平时的作文、日记等分别积累于不同类型的本子上,妥善保管。以一年级开始,年复一年地积累,直至毕业,并且定期检查评选,及时表彰先进,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这样的积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的可见度,还为温习巩固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年复一年的积累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保存资料、珍惜学习成果的好习惯。
3.发挥语文课中思想性、趣味性、故事性强、感染力大的上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配之以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以情感熏陶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4.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入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展课外阅读,一来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有利于强化整体效益;二来,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大量接触不同风格的名家名作。名家名作的魅力会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5.大小课堂相结合,论述实践相联系。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学生观赏祖国大好河山,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品质,对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极其有益的。
6.充分利用各种学具、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且,可以适当地将游戏、表演等活动引入课堂教学,给学生以充分的动口、动手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形成能力。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艺术体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我想,一个语文教师假如能够根据学科的特点,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并能正确地运用它,那么透彻、迅捷、愉快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也不再是一句空话了。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有趣”不是离开教材灵机一动式的随心所欲,不是插科打诨式的逗趣,它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激励手段。运用它的动机,不单只是使人兴奋,使人欢快,更主要的是启发思维,活跃思索,以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作者单位:
①扬州市邗江区方巷中学
②扬州市邗江区方巷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