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语言美重要量探微

更新时间:2024-02-07 点赞:21202 浏览:9564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语文本身有它独特的魅力,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的确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是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的重要保障。其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点石成金,提高课堂教学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一名出色的教育家,首先应该是一名出色的语言驾驭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学生的感知、留意、记忆、想象、思维、情感和兴趣等一系列心智能力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而这一些列活动的进行将直接联系着教学质量和效果。由于几乎没有一位学生愿意呆坐在课堂上听老师喃喃念叨刻板的论述,更多的学生热爱风趣机智、妙语连珠、博学多才的师长,他们会将一百分钟的语言盛宴当作享受,却忍受不了十分钟“复读机式教学”的枯燥。这便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它便如同耶稣身上的光辉,感召着信徒们并让世人愉悦自得。而教师身上的光辉,必先由语言的感染力挥发出来,然后才能牢牢捉住学生不安定的心。形象地说,倘若课堂是圆形,老师得处在圆心,学生是无数的圆边切线,那语言感染力就必将成为让学生“布满向往”的向心力。否则,就算有满腹经纶也难以把学生教好。一位教师在浅析句子的结构时这样说:“这个句子就比如一棵大树,有很多枝丫,我们先抓主干,就是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其它的定语、状语、补语就是这棵树的枝丫。”——教师的语言如能做到如此的正确流畅、趣味横生,并善于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新奇,就能“点石成金”——使学生以“厌学”到“乐学”,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

二、润物无声,培养学生规范用语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师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披文以入情”,就像于漪老师的另一句名言:“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比如在带头朗诵诗歌时,教师可以运用语言的美感,把诗歌的气势带到教室里,让文字成为一种无形的气力,让学生受到感染。著名散文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回忆:“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在读诗歌时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如能留意语言的音色、强度、声调、语气、节奏,甚至借助表情和动作,将语言显得有声有色、抑扬抑扬、委婉动听,让学生沐浴其中,感受语言的灵动和气韵,也会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导向,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受熏陶、进行模仿,以而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

三、潜入心扉,推动教学论文师生和谐联系

课堂上进行艰苦脑力劳动的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阶段,自制能力不强,教师假如使用的语言平淡呆板,不仅会让课堂气氛烦闷,甚至会让学生产生“厌课”心理。心理学探讨表明:创设良好的氛围是做好任何事情的至关重要因素,尤其是心灵撞击极为频繁的课堂教学,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中学生才能获得“心理安全”“心理自由”,而教师安详温和,饱含深情的语言,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师生之间进行更好的沟通。在广东省第二届中小学生书信大赛中,笔者指导的一位学生荣获了全省二等奖的好成绩,她在给我的获奖书信中写道。“山村的学校经常停电,每每这样的晚自习却是我们最惬意的时候。闭上眼睛,听语文老师您用手电筒照亮书本用动听的嗓音为我们朗读那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固然这是忽然停电时的一种无奈的做法,但却让我们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窗外风急雨骤,电闪雷鸣,窗内是您为我们营造的温馨、安宁的港湾。听着您娓娓动听的话语,我想:假如所有的师生都能这样相处,那该多好啊!那一刻,我的心里萌发了一颗翠绿的芽儿:亲爱的老师,您是我的朋友。”这次获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内容的真实,学生情感的真挚,而这些又得益于我作为语文老师,注重用“美”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形成了和谐的师生联系。
责任编辑邱丽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