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历史知识运用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33789 浏览:15658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年的教学积累中逐步找到了一些策略,以为语文教学中融入一些历史知识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
关键词:语文教学;历史知识;运用;中职学校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通过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我以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讲课内容适当加强历史知识的运用,对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均大有帮助。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的必要性

多年来应试教育制度造成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对历史、地理、生物等所谓“副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校甚至大刀阔斧地砍掉这几门学科,把课时腾出来进行“主课”教学。学校不重视,学生当然无所谓。因此,很多学生的历史知识严重匮乏,知识面狭窄。为了适应素质教育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
以课程的内在联系来看,语文和历史这两门学科联系紧密,我们经常说“文史相通”就是这个道理。仅以语文中的成语为例,常用的三千多条成语中,相当一部分是以历史典故中得来,如“毛遂自荐”“画龙点睛”“沐猴而冠”等。以这个作用上来看,尽可能地给学生渗透历史知识对于语文教学及提高学生语文基本功是大有帮助的。
反言之,假如学生对历史一窍不通,缺乏应具备的历史常识,学习语文就如“拐脚马”,在阅读文章和文学作品时,将影响对文章中心或主题的正确把握,必定会给语文学习造成障碍,在写作时,文章的文采也势必大打折扣。

二、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历史知识的作用

1.把历史知识穿插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章的主旨、内容起辅助作用。
课文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其任务主要通过对课文浅析使学生对语文的各种论述知识以模糊到清楚,以抽象到具体,继而上升到实践,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现行的语文课本选录的文章大部分是名家作品,这些文章都包含了作者的思想,都是作者在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下表达的心声,尤其是近现代一些文章,都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有感而发的,如鲁迅、朱自清等的作品。学生要理解这些文章的内容,掌握某些隐晦的词句的含义,就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就要熟知当时的历史背景了。现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说明这一不足。《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写于1927年。面对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而又幻想超脱现实,思想处于矛盾苦闷状态,因此觉得“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学生学习这篇文章,重点在于感受和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通过长期实践,以上课效果、学生反应来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历史知识,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2.把历史知识穿插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沟通师生感情均大有帮助。
目前,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不重视,以为学来学去还是须生常谈,没有新花样,久而久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怠倦之心,实在造成这种局面的大部分理由在于教师不善于调动学生的(下转第172页)(上接第171页)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捉住学生们喜欢听故事的心理,适当地根据教学内容给他们讲述有关的历史故事,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讲述《合同》的写作时,学生由于第一次接触这种运用文体,觉得无以下笔,产生了茫然的情绪。当讲到签订合同要地位同等确当事人共同协商,为了使枯燥无味的说教更具有趣味性,以而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我特意提出“城下之盟”这个成语,请学生们回答它的意思。学生们通过查找词典,知道它的含义是“在接受胁迫时、压力时签订的不同等条约”,接着我就给学生讲述了腐朽的清政府在帝国主义的洋洋炮轰击下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同等条约。这样既补充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得到沟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
(作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