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21 点赞:25930 浏览:11954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长期以来,语文课第一教时的教学设计形同“鸡肋”,无外乎读读课文,教教生字词,了解时代背景,最多加上理清课文的脉络,很难上出新意。所以上公然课时,绝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第二课时的教学,变化多,有嚼头。就算有老师想好好钻研一下第一课时的教学,但苦于缺少榜样,在第一教时教什么,如何教方面,还是很迷惘,我也是其中一员。第一教时的粗放式的教学,实在是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理由。近来观看并仔细浅析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课堂实录《三顾茅庐》的第一教时后,我有茅塞顿开之感,行成文字,与大家共享。
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经验自然导入课文,并对课题作深入的探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当学生是一张白纸,什么都要教,那样只能造成资源及时间的浪费。我们要尊重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经验自然导入课文。孙老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有关《三国演义》,学生并不陌生,除了有相关的电视连续剧外,四年级的孩子不少人都看过青少版的《三国演义》,有的甚至看过原版。所以在课前谈话中,孙老师由姓孙聊到孙悟空本领大,再聊到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然后很自然地问学生:“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学生畅所欲言。孙老师又有意识地问:“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后,孙老师若有所悟地说:“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探讨探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板书:三顾茅庐)
“顾”与“茅”都是生字词,孙老师板书课题“三顾茅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于读音,由于学生很熟悉,所以孙老师就没有多谈。孙老师接着问:“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在学生吞吞吐吐,不敢说或不太会说之际,孙老师及时引导孩子们:“三,就是三次,顾,就是造访。茅庐,指茅草房。谁能说得更完整呢?”这句话暗中还教了解释词语的基本策略。当学生回答出“刘备三次去造访住在茅草房里的诸葛亮”,孙老师给予大力表扬。他没要急于让学生说引申义,由于才学的课文,学生不可能理解得那么深刻,假如一味委曲学生,反而会有增加他们的挫败感。
在自然引出诸葛亮之后,孙老师板书“诸葛亮”并引导学生看字形,由于“诸葛”是生字词,并据此进行了知识拓展:“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在学生说出了有好多复姓后,孙老师又问:“由这个题目你还想问自己或我什么不足呢?”学生又提出:“刘备为什么要三次造访诸葛亮呢?”至此,对课题的审题基本告一段落。
孙老师这段教学很扎实,并有拓展,特别是留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通读课文,随课文理解关键词语,并运用多种策略进行字词的教学

孙老师教学实录节选:
师:写“山冈”用了什么词?
生:蜿蜒。
师:“蜿蜒”什么意思,看它的偏旁。
生:就是弯的意思。
生:弯弯曲曲的,像蛇一样。
师:中国汉字的偏旁帮助我们理解。弯曲高低在人们眼中就像一条……
生: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师:像谁?
生:诸葛亮。
师:等待谁让他腾飞?
……
孙老师在学生读完第三节后帮助学生运用形声字的规律理解“蜿蜒”,实际上是帮助学生理解比喻的精妙:“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似乎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也正是诸葛亮“号卧龙”的理由。“等待时机腾飞”的诸葛亮,碰到了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刘备,怎能不随之出山呢?
在理解“茅塞顿开”时,孙老师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你比喻得很形象,就像我手里的瓶盖一样是‘砰’的一声,一下子打开的,叫‘顿开’。茅塞呢?堵在人们心里的堵塞人们思想的茅草一下子打开了,心里豁然开朗。”还联系课文进一步追问“谁茅塞顿开(刘备)?读一读词语。”这样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诸葛亮对刘备的帮助之大。
三、在关键处绝不吝啬用大段语言先容学生所不熟悉的内容,并帮助理课文的思路,捉住课文的重点所在
这篇课文着重写的是第三次造访诸葛亮的经过,对前两次一笔带过,详略非常得当,但学生若对《三国演义》不是很熟悉的话,是不清楚前两次的情景的。为了能突出刘备是“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孙老师浓墨重彩地用了大段语言先容前两次造访:“这段讲了刘备前两次去造访诸葛亮,第一次,他听说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天才,于是在一个秋天,他带着两个兄弟去造访诸葛亮,但是没有见到,便给童子留个口信:‘刘备来造访过诸葛亮。’第二次,到了隆冬尾月,刘备又决定去造访诸葛亮,他俩兄弟不愿意:‘这个诸葛亮有什么了不起的,充其量一介村夫,还劳大哥亲身去吗?’刘备仍然坚持亲身前去,但仍没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造访诸葛亮,课文中就写他第三次造访的经过。”
孙老师讲到了关键处,替学生扫清了内心的疑问,又让刘备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凸现,真是画龙点睛啊!
在通读完全文后,孙老师借着对“如鱼得水”这个词的讲解,说:“请同学们放下课本。像诸葛亮这样的人肯定有很多人去请他,曹操有没有找过,孙权,天下的群雄有没有请过,为什么他在刘备请他时才出山呢?刘备哪一点感动了诸葛亮呢?”学生答了四个字:“诚心诚意。”孙老师又说:“哎,了不得,孙老师为了奖励你,用笔写出这四个字(板书:诚心诚意),还有别的吗?”学生们就对全文进行了一个回顾:
生:别人都是派手下去的,而刘备是亲身去的。
生:刘备是恭恭敬敬的,别人手下也不礼貌。
生:天很冷,刘备还去了三次。
生: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生:刘备待人诚恳。
生: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了……
孙老师接着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到课文中找找刘备感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同桌可以交流,看找到几处。”第一课时嘎然而止,为第二教时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仅是我对孙老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初步领会,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介入到第一课时的设计中来。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