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神话类文本教学刍议

更新时间:2024-04-04 点赞:6010 浏览:208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有关神话的定义,至今都没有达成统一的或者有权威性的意见,笔者反其道而行之,以神话不是什么的视角着手去挖掘神话的内涵,进一步探讨神话的本质特点,最后针对中小学语文神话类文本教学有着的不足,提出解决不足的若干教学倡议。
关键词:神话定义神话的本质特点教学倡议
固然神话类文本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篇目并未几,但毕竟是异于其它体裁的一类文本,正如小说讲究情节进展、戏剧注重戏剧冲突一样,神话类文本也必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以而也应必有其独特的教学侧重点。可是,我们就上述不足的探讨却少之又少,以致使神话类文本教学经常混同于其它文本类教学,以而偏离了其正确的航向。鉴于此,本文拟以神话定义的讨论入手,在辨别神话与其它相近文本相异点的基础上,概括出神话的本质,进一步提出神话类文本教学的倡议。

一、神话的定义

在神话的定义不足上,中外学者见仁见智,情形如日本神话学家大林太良所言,“有多少学者探讨过这个不足就有多少个神话定义。”[1](P31)譬如,茅盾曾给神话下过这样的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越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固然荒唐无稽,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却确信以为是真的。”[2](P118)袁珂则持一种广义的神话观,以为“原始社会以后的阶级社会——乃至近代和现代也有神话,神话并未‘消失’。”也由于此,他把很多具有进步思想价值的仙话、传说等纳入进了神话的行列。总之,在神话的定义不足上,至今都没有达成统一的或者有权威性的意见。

二、神话与其它相近文本的区别

愚以为,既然寻求“神话是什么”而不得,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以“神话不是什么”角度入手去探讨神话的内涵。
(一)神话不是仙话。袁珂曾给仙话下过这样的定义:“在中国古代,有一种和神话同属幻想虚构、然而性质却比较特殊的故事,这种故事以寻求永生不死的途径为其中心内容,进而幻想人能和仙人们打交道,终于由仙人们的导引而升天。故事的大体方式虽是这样,体现出来的面貌还是多种多样,丰富多采。这种故事,我们叫它做仙话。”[3](P123)即仙话讲述的往往是人自己在长期的修炼过程中,肉体获得和灵魂一样的永生,以而由人间走向仙界的故事,而神话则往往指本来就具有特异功能、威力无边的神由神界走向人间的故事,所以神话不是仙话。
(二)神话不是童话。《现代汉语词典》把童话解释为:“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4](P1266)即童话里能言会走的动植物,都是童话作家用拟人化手法创作的文学形象,而神话“所叙写的能言会走的动植物,在原始先民的眼光里看来,都是实有的东西”,[5](P9)其内容并不一定适合于儿童欣赏,所以,神话不是童话。
(三)神话不是寓言。《现代汉语词典》把寓言解释为:“1)有所寄托的话。2)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作用。”[6](P1544)即寓言中的人和物都是假托的,反映着著作者的理想,往往带有讽刺或劝诫的目的,而“神话是原始信仰与原始生活之混合的体现”,[7](P135)神话中的人或物被原始先民以为是真实的,其内容也并不以道德教训为旨归。所以,神话不是寓言。
(四)神话不是传说。茅盾曾指出:“传说(Legend)也常被混称为神话。实则神话自神话,传说自传说,二者绝非一物。”[8](P152)并且以为“神话所叙述者是神或半神的超人所行之事;传说所叙述者,则为一民族的古代英雄(往往即为此一民族的祖先或最古的帝王)所行的事。”[9](P152)笔者以为,茅盾所说的神话和传说的区别并不建全面。参照袁珂所提出的,神话到传说是由野蛮到文明进展演变的结果的观点,我们可以推之,传说晚于神话,是神话的文学化和历史化,包含有人间行为的准则。所以,神话不是传说。
(五)神话不是迷信。袁珂曾批评王充的《论衡》,“都以‘疾虚妄’的唯物主义求实精神出发,把虚妄的迷信和‘虚’而非‘妄’的神话一并反对了。”[10](P110)由此可知,在袁珂看来,迷信是“虚”而“妄”的,愚以为,这里的“妄”含有盲目信仰崇拜的意思,往往是统治阶级以思想上迷惑和蒙蔽老百姓的手段,而神话则是虚而不妄。所以,神话不是迷信。
以上,我们为了界定神话一词的范畴,只是以神话与其相近文本内容的相异点来做的论述,实在,神话与仙话、童话、寓言、传说有时是难分难解的,至于是否含有迷信的成分,我们也应以思想价值等诸多方面加以判定,而不能做片面的否定。

三、神话的本质特点

我们以“神话是什么”和“神话不是什么”两个方面对神话进行了笼统的界定,固然仍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但神话的本质特点却在这种界定过程中日趋明朗了。
(一)神话的原始性。神话产生于原始社会,是原始先民对自然、宇宙以及自身等感到困惑、恐惧、崇拜,以而依靠他们的原始思维对其探讨的产物,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在现当代社会是否有着新神话的不足上却有着着分歧,一部分神话探讨者以为“神话和原始社会同始同终”,[11](P13-14)而另一部分神话探讨者则以为现当代社会仍然有着新神话,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袁珂的广义神话说。愚以为,前一部分论者,犯了用静止的观点看不足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而后一部分论者,则把神话范畴界定的太过宽泛,但不管怎样,在神话的原始性上还是达成了共鸣。潜明兹以为,“神话向文明化转化,假如完全失去了原始的内核,那就不可能再是神话,只是与神话有某种联系的再创作。”[12](P72)这句话的意思即原始性是神话的最本质特点,没有原始性则无所谓神话,笔者颇赞同这一观点。
(二)神话的幻想性。神话产生于原始初民熟悉进展的低级阶段,那时人类的思维水平是低级的,“不能把思维的主体与对象完全分开,于是物象和心象,记忆表象和想象意象常常混为一体。他们没有浅析判定的能力,也不可能对事物规律和本质进行概括。”[13](P8)即他们处于物我混同的原始思维状态,往往用神话思维的眼光看世界,于是他们“在神话思维的心理结构之网上‘滤’过的表象和观念,是带上了浓厚想象和幻想色彩的体现和观念。有着于神话思维中的主体对于对象的投射和幻化的联系,也就具有了各种人物的属性和虚幻的功能。”[14](P8)因此今天我们看来,很多神话都显得荒诞、离奇、神秘、莫测,神话的这种幻想性也决定了我们不能用科学的、严谨的态度去考证神话所述内容的来龙去脉,而要用文学艺术的、审美的态度去欣赏它。
(三)神话的故事性。袁珂在浅析《五藏山经》的部分内容时,曾指出,“此经所记自然崇拜诸神,大都只有神而无神话;其中少数,除形貌的叙写而外,还略述其行迹……这些只能算是神话的零片,或者半神话,而不能算是神话。由于构成神话的故事情节,上举诸例,无一具有。”[15](P21-22)可见,故事情节是构成神话的基本要素之一,至于后来的神话故事即文学化的神话,其故事性更强,所以,故事性也应是神话的本质属性。

四、神话类文本教学的倡议

新课程标准这样夸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还是在多数的语文课上只突出夸大了语文的工具性,反映在神话类文本的教学中则是把神话课上成了知识课、浅析课和故事课等,笔者对此提出如下教学倡议以和大家商榷。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