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介入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17247 浏览:7277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教学论述的深入探讨,主体介入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就高中语文学科而言,建构和运用语文主体介入教学方式,不仅可以直接推动语文教学革新教学论文,推进教学论述和教学实践探讨的深入开展,而且具有稳定的运用价值和实践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主体介入教学
近年来,随着教学探讨的不断深入,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语文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一个带有指导性的基本结构,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需要,灵活运用,以而达到更好地运用效果。

一、深研教材,确立完善的目标

介入性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情意三大类。确立教学目标,首先要落实知识点,再把知识点按照阶段目标逐一对应分解到单元和课文。其次,落实能力点。一般来说,知识点与能力点是对应的,比如阅读,就涉及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但能力并不即是知识,能力目标不仅要具体到哪种能力,还要落实到具体层次。比如阅读中的朗读、默读、速读和研读,要排出能力链来,要留意能力点的有序性。最后,落实情意点。意是指思想教育;情主要指情感教育,还包括其他非智力因素教育。情意点和知识与能力点相比,显得较虚,不宜把握,但新教材在这方面做得较好,为落实情意点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二、创设氛围,激发学生主体介入教学

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主体介入教学。如在《荷塘月色》的学习中,创设氛围,让大家探讨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时,有的是分段概括,有的是列举小标题,有的是图文结合。接着我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月进行欣赏揣摩,学生兴趣十分高涨。有的声情并茂地朗诵,有的推敲用词,有的比较品味,以而让学生在自己的主动介入下,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感受语言的抒怀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艺教学论文。

三、提高不足技艺教学论文,让学生主动思索

不足往往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索,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思索条件,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不断提出不足、浅析不足和解决不足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出难易适中的不足,引导学生积极思索。学生在教师设疑的不足情境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开联想、推理,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这样的学习效果往往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好得多。例如:《边城》的教学中,老师提问:课文节选的部分,主要是写翠翠伤春感怀,爷爷悄悄为翠翠张罗婚事,以及让天保婚后乘船远行等。请大家在阅读时,看看什么地方或什么词句让你怦然心动、注目很久、品味再三?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索能力加强、思索步步深入,积极性得到进展。

四、引诱性说理,加强对学生主体介入的引导

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说论述证,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引的思路去思索。中学生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发散性较差的特点,他们往往拘泥于一些普通的细节进行漫无边际的猜想,而不能以不足的特点出进展开联想,对复杂的不足更是束手无策。假如教师能在这个节骨眼上留意恰当地运用启发性说理,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就可能使学生豁然开朗。例如:《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怀旧的感情是出于真心呢,还是虚情假意?教师适时地在课文易忽略处进行启发说理,看起来不太重要的地方,恰正是课文的“文眼”所在或点睛之笔,这时的启发,意在引起学生的有意留意和深入思索。

五、丰富实践活动内容,激发学生创造力

这是介入性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其活动形式有:小组讨论,一般以相邻的4人或6人为一组,迅速交换意见;全班讨论,一般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推荐代表讨论、辩论,对有些不足要争辩,才会明晰,才能形成一致的意见,并形成较深的印象;做练习,一般是适合自我的选择练习,教师以不同标准进行抽检;课本剧表演,凡故事性较强的课文都可以化为课本剧让学生表演,以增强趣味、理解和记忆;背诵,当堂熟读成诵,或相互检查背诵;默写,以检测记忆的牢固性和精确性,尤其是诗歌、散文和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各种小竞赛,比如竞写、竞答、竞猜、竞画等;简笔画,不仅人物、事物,而且文学作品中的意境也可以简笔画出,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主体介入语文教学方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可以使教师更加规范地施教和导学。然而,教学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动态的学生主体对教学方式的要求是多元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只有在尊重教师指导的条件下,把教学的重心定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把教学过程的性质规定为学生主体内在经验的形成与生长,发挥学生主体的情感作用,做好价值观的培养引导,才能更好地运用主体介入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裴娣娜.《进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进展》[J].《河南教育》,1999年第1期.
[3]皮亚杰著.《主体论——新时代新体制呼唤的新人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张宽明.《对“学生主体”的再熟悉》[J].《教育论述与实践》,1999年第9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泰州实验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