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对策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28152 浏览:13107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3指导学生朗读的策略
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3.1示范朗读。示范朗读可以是老师示范,也可以听录音。教师在范读时要留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范读中感受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作用与策略。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不一样的语气。教师范读时,学生也可以轻轻地随着读,边听边读,感受词语的轻重缓急与语句的停顿。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不仅生动地表达了课文内容,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也有直接影响。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先给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留意语句停顿和词语轻重,再让学生感受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亲密和谐的联系。冬天,热心、慈爱的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懂事、善良的小树为爷爷遮阳。通过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富有人情味的图画啊!学生通过边听边模仿朗读,无形中进入了课文情境。固然在朗读时会出现多字、漏字的现象,但学生们能读出不同的语气,我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教师示范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就能把人与树的联系是亲密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人与自然也应当是和睦相处的,而我们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更应当互帮互助的。此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进一步加深了。
3.2借助体态语言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体态语言作辅助表达。身体语言学以为:人们可以用身体的各种动作或姿态来体现自己对四周人或事物的态度,表达言语难以表达的情感。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体态语言不仅可以作为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来丰富有声语言的体现力,而且还能调动学生朗读的。在朗读时,还可以用面部表情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用手势表示人物的动作,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所以在低年级的朗读练习中,我常常让学生大胆地边诵读边做动作,这样学生就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加进自己的动作,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了,朗朗的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高。如教《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独自去了解狐狸和乌鸦,通过体态语言来感受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课文第二至五段讲狐狸是怎样用花言巧语骗到那片肉的经过,让学生认真朗读,当学生朗读得好时,老师还可以用一个微笑来表示肯定。学生老师把无声的文字读活了,同时也读出了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喜欢听奉承话轻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3.3利用多媒体读得乐。现代化的多媒体直观、生动,可以创设良好的情境,特别吸引低年级学生。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易,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乐于学习、勇于思索、敢于创造。运用多媒体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介入学习,把语言文字变成图像印在大脑里,深刻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以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过程中体现出来。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可以用媒体指导学生在屏幕上了解《动物尾巴的妙用》,使学生开拓知识面,了解了动物界形形色色动物尾巴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学生由被动的阅读变主动的阅读。阅读量提高了,我们可以在练习中,引导学生欣赏色彩斑斓的画面,汲取知识,激发表达热情。总之巧妙运用电教手段,不仅可以优化低年级语文教学,培养小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革新教学论文思维,还建立新型的师生联系。把学生带入了课文,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很轻易就把情感朗读出来。听着他们投人的朗读,我会感到他们已经进人课文,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同时我还让学生边配乐边想象边朗读,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感受,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课文,读出了感情。
3.4多种朗读方式。在课文中,有些课文故事性强,内容浅显却极富童趣。有些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人物栩栩如生,为儿童所喜爱。此时,教师不妨放弃繁琐的讲解,让学生用适合课文的各种方式去朗读,揣摩文中角色的心理,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动态演读,以感受角色形象,读出真情实感。这样朗读起来不但抑扬抑扬,还会饱含深情,极富情趣与感染力,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而和谐。如教《小壁虎借尾巴》这篇布满童趣的课文,学生本来就喜欢,让他们戴上头饰,令很多同学跃跃欲试。几个人合作表演的课本剧,虽说不上惟妙惟肖,但也是生动活泼,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能把自己融入角色中,自己编台词。这是多么可爱的一群小孩,课堂上回荡的是他们欢乐的笑声。而学生不仅是在表演,更多的是他们在运用语言来交际。在教学时,我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朗读,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初读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在小组讨论中读一读或讲一讲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然后,通过学生看图,逐段反复诵读,深入感知文章的内在美。最后,学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读、表演读,让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在每一次朗读的过程中,我都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读有所依,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有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介入学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4课题实施后的再思索
朗读作为精读策略的常用方式,是语感练习的最佳手段,朗读教学的重要量毋庸置疑。但我们在日常的听课中发现,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情况不容乐观,部分老师对朗读不够重视,部分老师固然重视了朗读,但练习难以到位。这些不重视或不到位现象的有着对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逐步深入,探寻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不良现象,并找出行之有效的矫正策略,提高朗读练习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以终极形成较强的朗读能力已迫在眉捷。下面结合我们实施课题探讨以来出现的一些情况,谈谈我们的思索。
4.1朗读的目的要明确。这里所说的目的有二,其中之一是教师对朗读教学的目的——即朗读重要量不够明确。部分教师以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对教材内容的解剖、浅析,捉住讲解这一传统策略,通过“讲问”这一传统形式把内容嚼烂、嚼透是头等大事。缺乏朗读对感悟文章内容的重要量的熟悉。其中之二是对朗读练习的“目标意识”不够明确。读全文是为了什么?读某个段落是为了什么?读某个词某个句又是为什么?某些教师对这些尚缺乏细致的考虑。至于朗读形式的采用,更有点随心所欲。该用默读的使用了朗读,该自由读的使用了齐读,该指名读的使用了集体读……朗读应该课文内容,明确朗读的目的,选用适于的朗读策略。
4.1.1语感培养的必有之路——朗读。吕叙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朱作仁先生也指出:“捉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以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学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既然如此,我们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以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朗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朗读到了位,学生语感的培养才可能到位,语文素养才能真正提高。
4.1.2明确朗读与讲解的区别。我们的不少教师把朗读仅仅看作是讲解课文的准备和理解课文的体现,常常被安排在浅析课文的始末,结果很多学生连课文也读不流畅,语感很差,更不用说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了。徐世英先生曾朗读与讲解做到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浅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1]2[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