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

更新时间:2024-01-09 点赞:3466 浏览:94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说到诵读,很多语文老师以为那是小学和初中的事,高中语文教学就可以不注重了。这种理解有些偏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诵读应是有效的途径之一。现在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对诵读不够重视,这种做法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

一、诵读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上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实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策略,注重诵读教学是可以达到的。学生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且是亲切的感受,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能终生受用不尽。学生诵读是语文课应该重视的一项工作,老师带领学生诵读,学生自己诵读,诵读的过程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也是把经典语言“化”为个人身心的过程。这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都是诵读的好处。诵读的东西一旦烂熟于心,则其词语、佳句、章法、思想、韵律等都会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素养,语文能力便会大大提高。

二、诵读的作用

1.诵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断句。大家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就可以及时纠正错误。假如还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在沉默中湮没。
2.多诵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思路的钥匙,多诵读能培养我们良好的语感,更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
3.多诵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体现在声音上,节奏、韵律只有用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声音、形象审美熔铸在一起,挖掘出“声音”这一语文教学中常被忽略的因素,复活语文本身的精神血肉;多诵读,可使学生将文字转化为饱含情感的声音,培养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感知能力;多诵读,还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语言有更深入地理解,使他们说话写作时很自然地就能创作出优美的句子,这不是以往苦求而不得的教学境界吗?(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www.studa.net)

三、诵读的要领

重视学生的诵读,教师要先为学生建立诵读的规范。
1.精神饱满,眼到心到。读书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要有正确的坐姿、站姿,要看清每一个字,要发出洪亮的声音,要积极思索所读的内容。
2.把握要领,营造气氛。通过领诵或放录音,把正确和积极的“读书声”传递给大家,适时配放背景音乐,烘托阅读气氛。
3.言为心声,读出韵味。对学生的诵读要提出要求:一是言为心声,即口中读什么,内心也应该思索什么,不能“口诵心非”;二是直抒胸臆,能将胸中酝酿的情感脱口而出,将自己所理解的课文用声音传达给别人。

四、诵读的策略

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对诵读策略加以指导,使学生对一些重点诵读内容形成记忆,也是诵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字词提示法。在阅读教学的开始阶段使用此法,可以培养学生踏踏实实一字一句认真读书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是:选出若干起提示作用的词语,经过熟读逐步减少提示词,直到取消提示,也就是帮助学生一步步“扔掉拐杖”独立行走。
2.听写法。这是一种老策略,但是现在还行之有效。听写可以强化学生的耳、手、心协调到位,强化学生“亲身动手”熟悉字词句篇。可采用生字生词听写、句子听写、段落听写等策略。
3.联想记忆法。具体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把诗文联想成画面加以记忆,或由此及彼联想记忆等。

五、诵读教学应留意的不足

1.多读少讲。一节课45分钟,学生多读多悟,教师捉住重点讲解,要把课堂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2.给学生一定的点拨。如一些古诗文中有很多典故深奥难懂,对这类诗宜先把意思讲清楚,然后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读,仔细玩味诗中的感情。

3.给学生营造诵读的氛围。如配放背景音乐,既能营造氛围又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作者单位:开封高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