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问语文教学重点难点突破对策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4550 浏览:1276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巧妙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丰富情感,推动教学论新教学论文,也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终极实现预期目标。然而要真正达到这些教学效果,须讲究提问的对策与策略。
关键词:提问语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突破对策
世界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对自己卓越的创造才能做出了这样的解释:“我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能,我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追究不足罢了。”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腾喜博以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1]国内有的学者以为:“以某种程度上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也正是课堂提问的艺术。”[2]可谓无问不成课。语文教学中,教师巧妙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思维,丰富情感,推动教学论新教学论文,也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终极实现预期目标。然而要真正达到这些教学效果,须讲究提问的对策与策略。

(一)周密组建不足链

所谓“不足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统性的一连串的教学不足;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不足。[3]运用不足链教学,或“大题小作”,或门路式提问,使师生在设疑、释疑的动态进展过程中进行探讨、思索、浅析,以而捉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所谓“大题小作”,就是把一个比较大的难懂的不足分解成几个小不足,引导学生依次弄懂这些小不足,以而使大不足迎刃而解。这是不足链的第一种形式。比如《变色龙》的教学难点是浅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作用。固然经过浅析探讨,学生基本了解了其基本性格,但要突破这一难点有较大难度,教师就可通过设计几个小不足来引导解决。特级教师宁鸿彬这样设计的:①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怎样的?②善变的明显特点有哪些?③奥“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是什么?④是什么理由促使“变色龙”一变再变?⑤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变色龙”这个形象?[4]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逐个解决各个小不足,终极解决这个大不足。
实际上,上述五个不足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一种递进联系,也属于不足链的第二种形式――递进式提问。特级教师钱梦龙这样解释它的含义及作用:“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不足,让学生尝到解决不足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眼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通过这一系列“门路式”提问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而且也使学生捉住了文章的重点与难点,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如《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设计如下层级式不足展开教学:①文章通过几个比喻来论证“学不可以已”的?②这五个比喻论证给人什么启迪?③为什么要不断学习?④通观全文,作者以几个方面说明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种有梯度的提问,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就可以引导学生由文本的文字表面逐渐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使学生真正地理解课文。

(二)精心设计核心不足

假如说不足链是通过设计多个不足,以量取胜,那么核心不足则以“少而精”取胜。核心不足也叫主不足或关键不足,指语文课文中能调动全体学生介入,激发他们思索、理解、讨论、赏析,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不足。它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也是文章的命根子,正如钱梦龙老师所说:“解决的似乎只是一个不足,但学生思维的触角却伸向了课文中每一个关键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此所谓四两拨千斤。特级教师余映潮这样评价主不足的功效:“在以‘主不足’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量’的大大减少,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主不足’最大的教改作用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或不足将学生深深的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以而有效的开展课堂活动。”[5]实践证实,通过设计核心不足,引导学生对核心不足的思索与探讨,极易使学生捉住课文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核心不足可以文章的关键词入手来设计,如《愚公移山》: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文,找出一个能牵动全篇课文内容的“词”,然后捉住这个词浅析课文的层次、情节、人物;又如《香菱学诗》中核心不足的设计:课文中作者捉住“笑”来描写香菱、黛玉、宝玉、宝钗、探春、李纨、众人的形象,分别有几处?揭示了他(她)们怎样的性格特点?通过这样恰当而巧妙地设计核心不足,正确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有效地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主旨、课文重点的能力。可以文章的主题思想入手来设计,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设计这样一个核心不足;作者捉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细节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具体描绘,有什么目的作用?本文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通过对此核心不足的浅析理解,使学生捉住本文的重点、难点:文章刻划了鲁提辖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赞扬了鲁提辖“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举,揭示了当时社会恶霸横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可以文章题目入手来设计,如《智取生辰纲》教学中,设计这样一个不足:课文题目关键词是哪一个?“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不足,通过阅读圈点文章,真正走进文本,将晁盖、吴用等人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谋等很好地挖掘出来。

(三)巧妙制造矛盾情景

心理学论述告诉我们,人们在面对一种不完满或有空缺的格式塔刺激物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填补“空缺”使之完满的趋向,以而倾向于知觉到、经验到完美的格式塔完形整体。这个补充为完形的知觉过程激起了大脑的冲动力和知觉的兴奋,引起一种进取、追求布满紧张感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会驱动人们积极主动地去“填补”和“完善”所知觉到的非完形刺激。这种对“完形”结构追求的实现会让人达到内心的平衡和一种身心的愉悦感受。[6]语文老师有意利用或制造矛盾,即有意让两个或更多陈述、想法或行动之间出现不一致状态,轻易驱使学生在填补、完善中捉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可利用课文中现存的矛盾。教学《孔乙己》,捉住浅析文末一句看似矛盾的话,设置不足:“文章末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放在一起是否矛盾?为什么?”布满矛盾的不足,轻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通过学生深入思索,终极明白这两个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词语,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以而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也可有意设计矛盾。如讲授小说《变色龙》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不足时,可设计不足:赫留金被狗咬伤,应该得到四周人们的同情,可是人们却嘲笑他;变来变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本该受人耻笑,却没有人嘲笑他,这一切说明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就会较轻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以而把握本课重点。

(四)适当创设悬念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对学习对象感到困惑不解而产生的急切的心理状态,它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不足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教学中运用悬念完全符合现代心理学原理。现代心理学以为,人的留意有个经济性原则:“凡是熟悉的、熟悉了的事物,人们就不再留意它了,否则人的心理就会精疲力竭,穷于应付,只有那些新鲜的尚未熟悉到的事物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讨、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需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集中留意力,开拓思维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介入学习,以发现知识的姿态学习新知识。悬念给学生造成一种紧张心理和急于要解决的强烈期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以而水到渠成地理解与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如教学《背影》,在讲析“望父买橘”时,教师适时启发:“一般作品描绘人物时,写的最多的部位是什么?(学生回答:脸,眼睛……)《背影》却为什么捉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分歧情理的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去探讨、发掘,以而把握本课重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巧妙设计不足,以问生疑,以问激趣,以问启思,使语文课堂散发出无穷魅力,以而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行为技术[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186.
[2]洪松舟,卢正芝.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社会学浅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0(1).
[3]王后雄.“不足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J].教育科学探讨,2010,(5):50-54.
4]宁鸿彬.变色龙教学实录IJ]中学语文教学1998(18):22-28.
[5]黄明.语文阅读教学提问设计的公道性[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6]李如密,孙龙存.课堂教学中的布白艺术[J].教育科学,2003,19(1):35-36.
寿飞鸽,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初中教师。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