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缺”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4-16 点赞:3691 浏览:94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伊瑟尔提出的“空缺”论述以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缺”,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补充,以而充实作品的内容,丰富作品的内涵,进展自己的思想。也有人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写文章由于某种需要往往略去一些情节,因此,往往留给学生一段“空缺”,而教师恰恰可以利用这段空缺,让学生展开联想补充“空缺”,并且思索作者为什么留下“空缺”,以而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了解文本。

一、揭题空缺,引领入文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思维的窗口。它与文章内容大体有如下三种联系:一是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中心;三是题目突出了文章主要人物、事件等要素。无论题目和文章是何种联系,它不可能把文章的全部内容提示出来,所以,教学时教师就可捉住这一“空缺”,艺术地设计揭题解题思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教学《爱如茉莉》,教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诱发学生质疑:课文描写了谁的爱?为什么这样把爱比作茉莉?像茉莉一样的爱是怎样的一种爱?通过这样对课题的质疑,学生就能循着作者的思路,很快地了解文章的全貌,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教学中,捉住课题这个“空缺”练习点,通过让学生质疑,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整体落实。

二、揣摩空缺,饱满形象

“人以事显,事在人为。”小学课文固然以写人叙事为主,但由于感情抒发、体现策略等因素的限制、影响,有些课文对人物的描写形成了“空缺”。捉住人物描写的心理空缺点、动作空缺点、语言空缺点、神态空缺点等进行扎实到位的练习,就能饱满人物形象,让人物更具有感动人心的魅力。如《丰碑》一文,当将军得知眼前冻死的就是刚才迁怒的军需处长时,有三处描写了将军的外部神情变化:“愣住”、“眼睛湿润”、“敬了一军礼”。无声胜有声!怎样帮助学生感受将军沉重而又愧疚的心情,感受军需处长的高尚情操呢?再如,当军需处长风雨中坚持不住,倚靠着树干,看着前进的战友,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扩展联想,设身处地地思索,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插图空缺,相得益彰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教师要善于把握插图这一资源,进行各项语文能力练习。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地设置空缺,练习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是培养学生想象革新教学论文能力的重要凭借。学习了《将相和》一文,面对廉颇“负荆请罪”的插图,我要求学天生为画中人,进入角色,展开想象,有的同学写得很出色:
一天廉颇赤着上身,背着荆条,跪在蔺相如眼前说:“蔺丞相,都怪我廉颇心眼小,置大局于不顾和你闹矛盾,请你大人不记小人过,原谅我一次,得罪之处,还望海涵。”“不,不,廉将军,此言差矣,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你行此大礼,叫我如何是好,快快请起。”“蔺丞相如此宽宏大量,更令我廉颇自惭不如,还望包涵,今后共同对敌。”蔺相如扶起廉颇,把他引入客厅共同商量国家大事。
利用插图进行再创作,变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有效地把握了这一插图“空缺”,学生在观察插图说话的过程
中,提高了整体的语文素养,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

四、创设空缺,抛砖引玉

思维不仅要求多元、多面,而且要有所创见。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年级的增高,思维的独立性也有所进展。教师如能利用教材中学生认知有着的分歧,为学生创设讨论的机会,学生就会在争议中迸发出革新教学论文的火花。如《穷人》一文,渔夫回来之后,桑娜的两次沉默究竟在想什么呢?第一处“两个人沉默了一阵”,学生提出:他们在想些什么不足。然后展开讨论,得出:他们各安闲想着自己的不足,渔夫想的是天气糟糕透了,而桑娜想的是怎么对丈夫说收养西蒙孩子的事。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他们沉默了。第二处是桑娜说出西蒙死了、孩子悲惨的情况之后,“她沉默了”。这时桑娜又在想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得出:这是桑娜摸索性的话,她不知道渔夫会怎样回答,在等待。所以她沉默了。这样通过填补“空缺”,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感受到了桑娜、渔夫勤劳、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这一环节在培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能力的同时,又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

五、发挥空缺,拓展升华

教学中,对于文章详写的部分,教师要做重点浅析、讲述,以进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但对于略写部分,同样也不能轻易放过。教师要善于对略写的部分进行开掘,扩展生发,进展学生思维的丰富性。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课文的略写空缺点拓展升华,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如《黄山奇石》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黄山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等。这三种奇石作者就是采用略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仿文中前两个自然段的并列写法,展开想象,以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以而感受黄山奇石的秀丽神奇。这样就达到了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

六、标点空缺,品味意境

一篇完整的文章,绝对少不了标点符号的运用,它是文章表情达意所不可缺少的,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些标点往往意蕴深刻,令人回味。作者常常运用“空缺”的艺术,把一些内容通过标点留给读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揣摩这类标点,让学生思索标点隐含的内容或包含的深意,以练习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小镇的早晨》一文,“大桥边有一家熟食店,正紧张地做着开张前的准备:洗碗、劈柴、剖鱼、杀鸡……大锅里不时飘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吸引着来往的顾客”。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理解此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然后根据省略号加以补充叙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填补出很多省略的部分:如起火、淘米、烧水、沏茶等等,感受到小镇早晨的紧张,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练笔也是填补空缺的有效手段,例如教《五彩池》第二自然段,可紧扣辐射全文的文眼“神奇”,捉住文中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作者未尽举的五彩池的神奇形状,并用文中的句式“有像……,有像……,有像……”,把想象中的种种形状写出来。通过写,五彩池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的神奇的理解和熟悉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

七、续写空缺,余地生辉

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强的文章在叙述到情节进展的时忽然收笔,其意尽在不言之中,给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缺”。此时,捉住这个空缺,我们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续编故事,有利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兴趣,发挥潜能,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产生大量新奇大胆的创造性成果,使创造性思维得以练习。如课文《凡卡》结尾:“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文章在凡卡满怀甜蜜希望的梦中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时,教师顺势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不足,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凡卡的爷爷能不能收到信?凡卡能被爷爷接回乡下去吗?凡卡能否摇脱悲惨的命运?凡卡的结局会如何?这样,可促使学生调动过去的阅读经验,顺应课文公道推想凡卡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
又如教学《一路花香》这篇课文,故事写到挑水工利用破水罐的裂缝浇灌了献给主人的野花就戛然而止了,至于好的水罐知道后怎么想、怎么说,课文都没有写出来。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把他们想说的话写下来。以学生的习作中,我发现他们都能循着事情的进展,把握文中主要角色的特点大胆想象。学生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语言得到练习,而且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王船山在《诗绎》中说:“无字处皆其意也。”文学作品中的“空缺”是文学艺术中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就要利用好文学作品中的“空缺”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他们的内涵。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