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贯中西,因地制宜:对民国教育现代化一点思索

更新时间:2024-01-27 点赞:15253 浏览:619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伴随着中国产业化的启动,中国的传统教育也开始了向现代教育的痛苦嬗变。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不是传统教育自身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外力催化下的畸形变异,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从晚清政府对西方学制的照搬照抄,到民国时期教育界存在的“传统”与“西化”之争,教育现代化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不定。江西深处中国的腹地,不能得风气之先,新式教育起步较晚。民国时期,江西社会又动乱不定,农村经济破败不堪,成为阻碍新式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面对江西教育的困境,很多有识之士纷纷投资办学,为烦闷的教育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1919年,留日学生桂瑞藩在家乡创办桂桥小学,以实现自己教育救国的理想。桂瑞藩小时候受过严格的传统教育,留学时又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因而既具有传统绅士的人格魅力,又具有现代精英的务实爱国精神。毫无疑问,这种双重身份所具有的身份资源、家族资源、资源和社会资源,是桂桥小学得以创办的条件|教育论文网|。桂瑞藩在办学教程中,将西方学制和本土情况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桂桥小学的办学特点主要有:(1)、以培养现代国民为目标的办学宗旨(2)、一套适应农村社会的学校制度(3)、简单高效的行政和严格细密的管理(4)、科学的课程安排和自编语文教材(5)、严格的考试和赏罚制度(六)、德育、智育、体育并重的教育思想(6)、一批精干的师资队伍等。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蒸蒸日上,着名度越来越高。办学3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毕业生2000多名,肄业生近万人,他们遍布全国各地、挤身在各行各业,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民国教育的不景气相比,桂桥小学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拟采用个案研究方法,来分析它的办学经验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启示意义:(1)、重视民办教育在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2)、教育现代化要正确处理“传统”和“西化”的关系。【关键词】:传统教育西方学制教育现代化桂瑞藩桂桥小学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3-4英文摘要4-5前言5-11(一)问题的提出5-7(二)学术回顾7-10(三)资料来源10-11一、发展与困厄: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两难与桂瑞藩办学11-14(一)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两难11(二)江西新式教育的落后与桂瑞藩办学11-14二、传统和现代之间:桂瑞藩其人14-16(一)少年时代:读书应试14-15(二)留学日本:接受新思想的洗礼15-16三、传统绅士功能的辐射:桂瑞藩办学中的资源利用16-20(一)身份资源17-18(二)家族资源18-19(三)资源19-20四、融贯中西,自成一家:桂桥小学的办学之道20-34(一)以培养现代国民为目标的办学宗旨21(二)一套适应农村社会的学校制度21-25(三)简单高效的行政和严格细密的管理25-26(四)科学的课程安排和自编语文教材26-28(五)严格的考试和赏罚制度28-30(六)德育、智育、体育并重的教育思想30-31(七)一批精干的师资队伍31-32(八)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学校:桂桥小学的经营之道32-34五、桃李芳香,人才济济:桂桥小学的办学成效34-37(一)优异的教学质量34-35(二)桃李成溪,遍布天下35-37结语37-39参考文献39-41附录41-43后记4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