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探讨简论

更新时间:2024-03-11 点赞:3747 浏览:984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目标成为语文教学探讨的热门,是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之后,新课标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较早提出语文教学目标探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王荣生博士,他在2001年12月发表于《教育探讨》的《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浅析框架》中以为,浅析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在我国主要有三种框架,一是借用我国传统的文章评价“文与道”的对举法,引申为“人文性”与“工具性”:二是根据人的全面进展论述,构建德育目标、智育目标、美育目标三足鼎立的目标系统:三是沿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将教学目标切分为态度、技能与知识三个领域。王荣生以为,作为教学目标的浅析框架能否成为有效途径,可用三个标准来衡量:清楚的概念内涵;框架的中义性和框架的解释力。依照这三个标准,上述三种框架都有较大局限性,他提议浅析语文教学的框架由同一级别的平摊分割方式改为两个级别的层叠蕴涵方式,自此拉开了语文教学目标探讨的序幕。在公然出版的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很多。关于语文教学目标探讨在数量上大丰收的同时,也呈现出了探讨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它既有侧重论述探讨的,如王荣生的《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浅析框架》和《再论语文课程目标的浅析框架》;又有偏向实践的总结,如姬升果、王云蜂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与天生》,于世华、秦纪兰的《预设性与非预设性相融合的教学目标设计》等;更有在思索中对不足的及时提出,如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探讨所薛晓嫘的《反思语文教学目标》,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先生的《语文单元教学目标的反思》、李海林的《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一些思索》等等。总的来说,语文教学目标探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语文教学目标的概念、性质、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策等方面。面就语文教学目标探讨的具体内容进行综述:

一、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概念与性质

教学目标,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结果。要明确语文教学目标的概念,首先得界定清楚什么是教学目标。相关探讨中多把教学目标作为一种概念直接运用,较少对概念进行界定。概括起来,对于语文教学目标,一般是以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进行划分,也有以三方面划分的,即语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含义,论述较为清楚的是李海林。他以为教学目标有几层含义,要界定清楚。首先,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某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不一定是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的相加,其次,要弄清系统性教学目标与非系统性的教学目标的区别。语文课不是由若干课堂教学目标构成单元教学目标,若干单元教学目标构成课程教学目标,一级一级累加性地构成目标结构,而是网络性地、滚雪球性地、积淀性地构成教学目标。因此,对语文课来说,我们应当允许每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与整个课程的教学目标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自由余地,允许它有一个积淀、等待、变异、综合、进展的过程。
关于语文教学目标性质的探讨,固然表述上各有不同,如《论有效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性质及其价值》,《以“三个维度”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等等;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观点:有的以为要分清教学目标是认知性的还是体验性的;有的则以为要分清是预设的还是天生的。两种观点固然提法不太一致,但互有补足,都以为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在整个标准框架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只是两种观点有着一个共同的不足:都只以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这个角度出发,而没有全面展开。而这一点在李茂森和孙亚玲合写的《论有效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性质及其价值》中得到了弥补。他们以为探讨有效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性质,是在与原有的一般教学目标作一横向比较的基础上来熟悉的,但这并不要求我们以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浅析,而应是一种统合的思路来理解,具体地可以六个维度来剖析,即教学目标是认知性的还是本验性的,教学目标是预设的还是天生的,教学目标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教学目标是教师的还是学生的,教学目标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教学目标是具体的还是模糊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六个维度和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三个维度”并不矛盾,一个是以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出发,一个是以国家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出发,而王荣生的《以“三个维度”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则正好是国家对语文课程教学目标性质的最好诠释,他以为要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过程与策略”;落实“知识和能力”。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和设计对策

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表述,也有很多探讨者论及。比较共性的是都鉴戒大教育学中的行为目标表述法,如薛晓嫘在其《反思语文教学目标》一文中谈到,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又叫具体行为目标,规范、明确的具体行为目标应该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对象、行为情境、行为标准五个要素,她以为设计语文教学目标应当遵循“文道统一,层次分明行为确定”的基本程序。而彭玉华2005年9月发表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上的《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一文,在论述教学目标的表达方式时,以为行为目标表述法有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也称ABCD表述法。
为了确保语文教学目标的效果,探讨者总结出如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程序或对策。薛晓嫘以为设计语文教学目标可以遵循三个步骤: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浅析教学目标的水平和陈述具体行为目标。广东湛江师范学院的周立群在其《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对策》一文中以为,教学目标设计有四种取向,即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天生性目标取向和体现性目标取向。这四种取向各有不足,要设计好语文教学目标,就要综合以上四种取向,做到五个结合;抽象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即时目标和延时目标相结合;预设性目标与天生性目标相结合;共同性目标和个性化目标相结合;系统性目标与非逻辑性目标相结合。以上对策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以设计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谈,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但这些对策都不曾涉及语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分与把握。应该说,区分课程目标研制的对策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对策来进行教学目标探讨,才可能是清楚、有效的。

三、不足与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目标还处下探究阶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新不足,这也引起了有关探讨者的关注。不足诸如: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语文课堂以表面上的热闹代替目标的完成:语文教学停留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层面上,教学目标单一;或者对新课程标准解读出现偏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浮于形式;或将“知识与能力、过程和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多元目标进行人为割裂,为“目标”而目标;或在单元教学中“求同比异”地单元讲解,忽视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目标等等,这些不足的解决,有赖于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的进一步熟悉。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探讨,各层次的探讨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和语文教育专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较多的精力,但这一探讨还处于探究阶段,较系统的论述论述还未几见。尤其是对新课标教学中出现的不足,较少有关于解决这些不足的对策的论述。目前,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权威诠释,热门也主要在“理念”方面,这固然有其必要,然而对“目标”本身加以阐述更加重要:一方面,由于“理念”已经融进了“目标”;另一方面,假如对“目标”究竟是什么、教学意味着什么都不甚了了,那目标就不成其为“课程标准”了。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不足是界定清楚“语文课程目标”和“语文教学目标”这两个概念。所谓“语文课程目标”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策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该体现在语文教学系统与语文教学进程之中,我们以语文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而不是机械地理解为每一堂课都必须有所谓的“知识点”、“能力点”:语文教学目标应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材要求,有的课侧重于语言形式练习、写作技艺教学论文的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有的课侧重于思想的充实、感情的熏陶、心灵的滋润或精神的提升。混淆了语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造成很多课的重大缺点是:不能明确提出上课的目的(即教学目标),只知道把三维目标机械地往每篇课文套,结果学生上完这节课就跟没上一样,语文教师费半天劲,不知学生获得了什么“知识”,培养了什么“能力”,养成了什么“态度”,这样的课,终极会成为脱离课程标准的没有语文的语文课。因此,明确界定清楚“语文课程目标”与“语文教学目标”的概念内涵,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探讨迫在眉睫的不足,概念的界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文教学目标的实质内涵,以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