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13 点赞:28211 浏览:1308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职语文必须了解人文性内涵,关注学生的存活与进展,体现人文关怀,提高人文素质。在养成语文能力的同时,又渗透审美情趣、文化品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诸方面的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质;人文性;人文精神
人文,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联系的文化现象,人们一般把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学、语言学和艺术等统称为人文科学。人文素质,是指社会中的人建立在人文科学知识之上,通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熏陶所反映出来的精神风采和内在气质的综合体现。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对人类对民族的关注与责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高校历来是人文精神创造、融合、升华的重要阵地。令人遗憾的是,日前我国高等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有着着普遍的缺陷,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可人文素质却严重滑坡,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了解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

以语文的功能看,其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与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它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构成它不等同于“文学”,不等同于“文化”,因此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包含下面两层含义:
(一)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了①丰富的思想性。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策略、良好习惯等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②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如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③美感性。语文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
(二)是语文教学策略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走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一般都是名家名篇,特别是一些古典诗歌,积聚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具有丰富的感觉美,意象美,情感美,和难以超越的语言美。语文教学假如能捉住这些最能调动学生审美情感的名篇佳作,来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挖掘出了诗歌的三大亮点:开阔的境界,自信的精神,豪放的情怀。在诵读感悟中,在思索发现中让学生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二、如何进行人文教育

当代社会无论经济如何飞速进展,如何培养打造各层次的人才方阵,道德、理想、人格品质等等这些内蕴的人文素质永远是教育的大条件。在实际教学中,以实际出发,通过选择有利于人格进展的教学对策,情境教学对策:通过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四周世界的源泉的教学方式、优化结构、优化过程、优化内容,提高效果。充分发挥教材中文本的载体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应以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就要留意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素材内容,引导学生纵览古今文学作品精粹。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让学生讨论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解,然后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列举出在我国历史进程中,还有哪些人如诗人范仲淹一样,以济天下苍生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复兴而置个人利益生命不顾。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灿烂文化的魅力,感受古代诗人伟大的人格魅力,学生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这样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中自然不自然地受到了文学作品的人文关怀,提高了自己的人文素养。同时还会让学生面对、道德沦丧、物欲横流的某些社会现实,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洁身自爱,健康进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美文欣赏培养人文情感

在以现有语文教材的条件下,在凝聚着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众多美文中,选取了以信念、坚持、感恩、奋进、超越为主题的五类文本,作为语文教材的补充讲义内容。例如:《关雌》为我们展现了人间纯真的情感,《廉颇蔺相如列传》、《岳阳楼一记》告诉我们应以国家为先,以人民为重而后私仇;《《三国演义》、《孔子》、《上下五千年》等优秀作品,对于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使学生受到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教育,成为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继续者。并引导学生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人格、气质、素养,使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在祖国文化的熏陶下逐步形成。同时那些书写坚定信念的美文会帮助学生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那些拥有坚持美德的行动会成为鞭策学生努力进取的动力;那些知难而上的奋进脚步会带领学生无畏前行。所以说美文欣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在凝聚着人类精神内核的字里行间,在以尊重和爱为条件的语文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摸索实践中,青春之树必将茁壮长。

(三)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加关注人性,关注人的命运

文学作品能反映生活,直击社会不足。在讲授文学作品时,我力求让学生把目光放得更宽,更关注社会、关注人。如话剧《雷雨》,在浅析人物形象,我采用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大家一致以为,抛开阶级论,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首先是活生生的人,对于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应首先以人性的角度来浅析:年轻时候的周朴园也有青春热血,也追求个性解放,追求个人理想,他对侍萍的爱是真挚的,否则,他就不会几十年一直痛苦、内疚。当他的社会、家庭与他的爱情发生冲突时,他脆弱的爱情溃败了,这就是他悲剧的性格,也是他人性弱点的体现。他几十年的感情生活一直不幸,也就使他更怀念年轻时的那段美好时光。但时光毕竟过去了,当年老色衰的侍萍站在他眼前时,他不可能像年轻人那样冲动,加上他的负罪感,他不愿直面当年的感情,对年老色衰的侍萍呵斥也就不足为怪。假如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资本家对女性的玩弄、始乱终弃,那几十年后,侍萍在周家客厅细述周朴园旧衬衣上梅花的细节,岂不显得侍萍太没有觉悟,这一人物的刻画太没有价值。对于感情的不幸者、命运的不幸者侍萍,我们怎么能在她的伤口上再撒一把盐,那样,我们的良心何在,同情心何在。因此,我觉得让学生关注人性,关注人的命运,才能正视自我。再如《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使学生了解熟悉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联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索。
语文教学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好方式,它是传授传统文化最直接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还有助于他们汲取道德气力,塑造健康人格,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时代和自身进展的需要。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既有直接的也有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不只有着于短期的学校教育阶段,而是终将伴随他们一生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质,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洪《大学语文教师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2]李瑞山《语文素养高级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3]《语文教育的文化教育与文学教育》(重庆南开中学,左瑞林)
[4]《也谈语文人文教育的几个不足》(苏盛葵,《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9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