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比较教学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19 点赞:8191 浏览:3275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所谓比较,就是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通俗地讲,将“比较”这种逻辑策略运用到语文学科中指导教学,即是语文比较教学。作为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策略,在新课程革新教学论文开展得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充分挖掘其对当前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
首先,新课改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比较教学“能通过形象具体的比较浅析,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含混的概念明朗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能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可感性和深刻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讨欲,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
第二,语文比较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用辩证的策略浅析事物,唤起思维的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养成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易到难、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方式,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认真、灵活、全面、深刻的思维品质,以及浅析、综合、评价、革新教学论文的思维能力。
第三,语文比较教学能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大视角范围,把已知的旧知识和未知的新知识连成线、结成片、拓成面,以而加快知识的更新与迁移。
下面,笔者将结合前人的观点,就语文比较教学策略的运用不足做进一步探讨。
首先,根据比较的客体不同,语文比较教学可分为同体比较和异体比较。同体比较,如《故乡》中的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比较,一般又称作纵向比较。异体比较,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主要是异中见同,《狼》和《宋定伯捉鬼》则主要是同中见异,异体比较一般又称为横向比较。
当然,不同探讨者比较较教学方式的划分有着不同的标准,只要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能够被灵活运用,发挥其功效的,都可视为好的比较教学方式,笔者现扼要教育论文先容几种常用的语文比较教学策略。

一、文言实词、虚词等古汉语知识的比较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作用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在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运用比较教学法,能够启发学生归纳整理其规律性,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记忆程度,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贯通与联系,温故知新,实现文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比较。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中,“谢”字共出现过三个不同义项,分别是: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b.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c.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这三个义项都是“谢”字在文言文中的常用义项,教师在对本文的教授过程中,只要引导学生对这三个例句所处的前后文意进行比较理解,就可以归纳总结出“谢”字在每句中的不同释义,以而加深对这一实词的熟悉。
2.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的比较。古汉语中实词的古今异义现象十分普遍,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大都会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进行比较浅析,以突出二者的相异之处。如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报任安书》中有一句“恨私心有所不尽”,其中“恨”字在古汉语中与“憾”字是同义词,都有遗憾、不满足的意思,并不表示仇恨、怀恨之意。文言文中表示仇视怀恨之意的是“怨”字,而现代汉语中“恨”字却是指怨恨、怀恨,可见该字的古义和今义在程度上是有较大差别的。通过认真地比较,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字词的作用,而且深化了对原句的理解。
3.文言虚词的比较。文言文虚词的教学是令很多教师感到棘手的不足,由于虚词的词义往往不固定,翻译上也比较灵活,学生初步接触时不轻易掌握。实在,虚词的用法虽多,但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采用比较教学的方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而”为例,中学文言文中“而”的用法主要有四类:一是表并列联系的,例“蟹六跪而二螯”,译为“并且”;二是表承接联系的,例“温故而知新”,译为“然后”;三是表修饰联系的,例“默而识之”,译为“地”;四是表转折联系的,“学而不思则罔”,译为“但是”。这些典型例句均简单易懂,学生对句子的结构和意思的理解也比较到位。在难度稍大的文言文中涉及“而”的用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新内容与以上旧内容进行比较,以句子结构和作用上找到彼此的类同点,就能对新内容有正确和深入的熟悉和把握。

二、作品主旨的比较教学

不同的文章可以表达相同的主题思想,把主旨相近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习,可以起到深化主题,增强感染力的作用。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将他对父爱亲情的感悟通过文字传达给了读者,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可以把它与孟郊的《游子吟》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固然两篇文章的作者不同,创作时代不同,体裁也不同,但学生们会在比较中发现,这篇散文和这首诗歌的主题却是一致的。当我们看到《背影》里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笨拙地穿过月台的情景所进行的描述时,不禁潸然泪下,由于以中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爱。而《游子吟》虽未对母亲的形象有过多的描写,但一句“临行密密缝”,就将母亲对儿子的一片挚爱深情用这普普通通的情景表达得淋漓尽致。两篇写法不同、风格迥异的作品当中所充溢的人间至爱亲情是相通的,对读者的感染也是一样的。因此,通过主旨的比较,学生们不仅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策略的习得方面有了新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上,受到了深层次的教育。

三、人物形象的比较教学

很多作品都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的,所以浅析人物一直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教学时要捉住两点作为关键:“一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二是典型人物所揭示的文章内涵。”
鲁人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中的《苏武传》是一篇选读课文,这篇文言文故事性强,而且较为浅显,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但是作为单元话题的补充和延伸,教师有必要对课文进行适当的阅读指导,除文言文基础知识外,其重点应放在对苏武这一人物性格的浅析以及由他的形象所揭示的文章内涵的理解上。比较阅读法是开启这篇课文的金钥匙。学生可以以苏武与张胜、苏武与卫律、苏武与李陵三对比较联系中概括出苏武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坚韧不拔的个性品质,也可以在次要人物卫律和李陵的比较中同中见异,固然这二人同为变节之人,但李陵对自己的行为深感羞愧,卫律却是彻底的卖国求荣。另外,教师可以把《苏武传》与必读课文《报任安书》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探求本单元话题——“建构精神家园”的深刻内涵。司马迁深受极刑,却哑忍苟活,苏武宁可饮雪吞旃,也绝不变节投敌,在他们的身上究竟有什么地方是共通的,能够让他们的形象经过千百年历史的荡涤依旧光芒四射呢?学生们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逐步发现:司马迁和苏武都是终于个人理想信念的勇者。司马迁一生的愿望就是继续父志,扬名后代,“思垂空文以自见”,所以他可以忍辱负重;苏武身为汉朝使臣,一身正气,忠君爱国事他至死不渝的信念,所以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两个固然个人经历不同,对待人生挫折的方式不同,但他们追求人生理想的顽强意志和保卫人生信念的精神品质却是相同的,这也是他们名垂青史的重要理由。通过比较学习,学生得以深入领会文章的精神内涵以及作品中人物的优秀品质,以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四、艺术风格的比较教学

以古典诗词的教学为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体可以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风格,词可以分豪放派作品柔顺约派作品。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分别选了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选景凄清,通过相恋男女的离别,体现缠绵、抑郁的感情和凄美悲凉的意境,语言细腻,集中体现了宋词婉约派的艺术风格;《赤壁怀古》选景壮美,通过咏怀历史古迹,体现豪迈的感情和雄浑的意境,语言大气,代表了宋词豪放派的艺术特点。同样,李白的《梦留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篇诗歌,也可以用这种策略进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的比较学习。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