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21016 浏览:9417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准。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抓好情感教育呢?

一、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感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捉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以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布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二、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练习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脸、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动听动听的嗓音、抑扬抑扬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三、要出情入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以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革新教学论文思辨的层面上。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捉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索不足,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以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以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设计《茶花赋》教学时,“醉了”就是传神之笔,为了讲透这个“醉”,就可用“前呼后拥”的策略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异乡的思念之情,却因“画不成”而总难释怀,而回国的机会让他久藏心头的情感一下喷涌而出,就像喝了葡萄酒一样感到甜美、欣喜、兴奋和沉醉。在这种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学生自然能感受作者的深情。
作者单位:河北省行唐县口头镇杨家庄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