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变化

更新时间:2024-02-18 点赞:13113 浏览:5697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河北衡水市小学在前年秋季已进入课改实验,因此以《基础教育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纲要(试行)》颁布后,就组织所有小学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深入探讨和讨论,统一思想熟悉,为课改实验作好充分准备。通过调研得知,我市小学在学习新课改理念并以新理念指导目前的教学工作这一方面作了有效的尝试。
第一,课程理念的培训、探讨、讨论抓得紧、抓得实。学校利用每周六的上午集中培训,观看有关新课改的资料片,然后组织教师展开讨论,人人谈感受、写感想。学校派出业务骨干到实验区参观学习,派骨干教师参加上级主管部分举办的培训班,业务骨干回校后又进行二级培训。
第二,在培训的同时,夸大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目前的课堂教学。学校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教师们进行课堂实践,大胆采用单元观摩课、探讨课、实验课等形式。教师们大胆尝试,群策群力,一节课大家共同探讨,集体讨论,力争实践新的理念。
经过“头脑风暴”的洗涤和课堂教学的多次演练,教师们的课堂教学行为开始发生变化,但我们应该熟悉到,亮点和不足并存:
在师生联系方面,“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观念已经形成。教师在教学中都留意做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能和学生保持一种同等的对话联系。但涉及某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时,尤其是学生思维产生障碍的时候,有的教师往往会忍不住包办代替。有时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出现时间不太充裕的情况,教师往往会不顾学生的学习心理,滔滔不绝地灌输。
在面向全体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留意学生的个别差别已成为教师们的共鸣,但在具体实践中并不能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教师在具体操纵时往往受教育生涯中惯性的驱使,教学策略刻板,只照顾到一大部分,而一小部分的学生并不能时时得到关照。
在对学生课堂活动进行评价方面,以鼓励为目的的评价标准已扎根课堂。低年级以简洁、形象的评价用语为主,中高年级就要用评价具体的内容,这些在课堂教学中已普遍有着。但有的教师受自身水平限制,往往评价语言单调,只会说“真好”、“你真棒”等笼统语言。对于中高年级,不能及时捕捉学生发言过程中的闪光点,评价过于笼统,缺少针对性,缺少说服力,因此不能很好地发挥激励作用。
新课程带来了新理念,新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必须把新理念内化为我们自觉的教学行为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1.要淡化教师的讲,教师的留意力要转到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上。
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策略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连接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出色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究,至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某些错误,完全是正常的。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学生正是在相互的比较中,以不懂到懂,以不会到会的。学生只有经过挫折,才能感受到成功的欢快。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策略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时不作结论。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去寻求答案,以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多说。
教师在课堂上不要讲那些“正确的空话”。不是不要教师提问,而是反对琐碎无价值的提问,反对不能激发学生想像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浅显、无回味余地的提问。疑问并不是每一个段落都必须出现的,在文章的“节骨眼儿”上、在学生的“愤悱”之处,教师提出一些有思索价值的不足,让学生在读书中寻找答案,很有必要。假若这段文章想像空间很大,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读读、思思、议议,畅所欲言,与教师、与其他同学争辩,师生同等合作,或独树一帜,或标新创新。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索和读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课堂教学结构应提倡多样化、个性化、多种样式并存。
有的课可以以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段落人手来设计教学结构;有的课适合以学生自读为主,再以合作学习为辅助;有的课以合作学习为主,先分组合作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合作寻求最佳答案;有的课以学法为主,以重点切入,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用此法自学其他段落。内容不同、目标不同、学生实际不同,课堂教学也应是多彩多姿的。
第三,教师要善于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体现。评价要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技艺教学论文性和艺术性,并且能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评价用语要多样、灵活、生动、丰富。或是用巧妙的语言鼓励学生的回答,或是用机智的语言纠正学生的错误,或是根据学生的突发情况临时调整原先预设的口语,用独特革新教学论文或诙谐幽默的语言鼓励学生。只要是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进展的评价,就是有效的评价。
第四,教师必须拥有丰厚的课堂知识,使一堂课具有生长性。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厚积薄发,过去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现在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突破课本内容的限制,去发挥、拓展、补充、延伸或升华,突破课堂的有限性,使课堂成为知识的生长点,而不是接收站。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